CNML格式】 【 】 【打 印】 
油價上漲背後的美國黑手 中國千萬要警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30 14:24:05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國際先驅導報今天刊登韓曉平的文章說,站在接近140美元的高位上回頭看,國際油價38年來上漲了近80倍:1970年,沙特原油官方標價僅為每桶1.80美元。對油價歷史的梳理中,我們發現,其重要轉折與美國利用金融優勢掌控世界的重要節點遙相呼應。

  一石三鳥

  1973年,全球油價逐步升至每桶3美元。此時,美國已經不得不放棄履行美元與黃金挂鈎的承諾。為挽回美元的頽勢,金融家與跨國公司當年5月開會協商,建議“讓國際油價上漲400%”。

  油價猛漲一方面打擊發展中國家的反美統一戰綫;一方面順勢大幅度提高美元利息,將石油漲價的代價化解成為資本回報,讓石油美元回流華爾街;再一方面,使産油國成為全球公敵,伺機抓住他們的軟肋。可謂一石三鳥。

  1973年10月6日,埃及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而美國全力支持以色列,激怒阿拉伯國家對所有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石油禁運維持了5個月就草草收場,而油價最高達到11.65美元,正好接近4倍。

  此後,美國迫使歐佩克國家接受將美元作為石油結算的唯一貨幣,世界貨幣至此進入由華爾街主導的“石油本位”的新時代。

  戰爭機器

  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並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隨之突破20美元。1980年,美國與伊朗軍事沖突“一觸即發”,油價首次突破30美元。在美國的支持和慫恿下,伊拉克發動了對伊朗的戰爭。兩伊戰爭在1981年初達到白熱化時,油價升至39美元。在油價高漲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下,再加上美英的高利貸,西方陣營控制了一個個對手。

  從1987年到1989年,日本積累巨額財富、在美國四處收購,美國金融資本做空日本股市,同時刺中了日本的軟肋--石油。1990年,在美國默許下,薩達姆軍隊入侵科威特,促使油價突破40美元。隨後,美國成功地逼迫日本出錢發動“沙漠風暴”,既控制了科威特石油,又徹底壓服了日本。

  投機推動

  2003年3月以前,國際油價一直維持在37美元左右。但美國以莫須有的罪名發動了對伊拉克的軍事入侵,此後國際油價一路峰起。美國放任對沖基金炒作國際石油期貨,任何與油價有關或無關的事件都成了投機者的題材。

  2005年6月“强硬派”內賈德當選伊朗總統,油價破60美元;2005年8月一場“卡特里娜”颶風讓油價破70美元;2007年9月美國原油庫存減少、美國與伊朗關係緊張,油價達到80美元;2008年1月尼日利亞局部暴亂,油價摸高100美元;5月5日,歐佩克産油國安全形勢不確定,油價破120 美元;6月16日,美元走軟讓紐約市場油價創出139.89美元歷史新高。

  這是巧合嗎?你可以認為是,也可以深思美國的下一個目標是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