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真領袖”不可能從“防火牆”誕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02 08:14:17  


  中評社香港7月2日電/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馬英九上任二十天,六月九日,該報社論的標題是:互補共治:重新詮釋“雙首長制”。

  如今,馬英九“退居第二線”,已然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現今的馬英九,一方面以“退居第二線”與“行政院”切割;再一方面又重申“絕對不兼任黨主席”與國民黨切割。這幅圖畫,是否有點像是一名油漆匠將自己刷進了牆角?

  “研考會”的民調顯示:馬英九的滿意度僅四十八%,不滿意度則達三十八%。社論說,我們認為,其中一大原因是:大選時民眾心目中想像的“新領袖”並未出現,整個社會陷於“馬英九到哪裡去了?”的疑惑之中。

  “總統”直選,尤其在二○○八年的這次“總統”直選中,台人寄望產生“新領袖”的期望極為殷切;這位“新領袖”,應當是站在“第一線/最前線”的“真領袖”,引領方向,披荊斬棘,標舉希望;但是,當選後的馬英九卻反其道而行,“馬上”退居第二線,這種“領袖不見了”的效應,對社會心理已經產生了明顯的衝擊。

  社論指出,“退居第二線”的思考出自“雙首長制”。但是,即使以雙首長制發源的法國第五共和制而言,在總統與國會之多數同屬一黨時,總統亦絕無必須“退居第二線”的問題。其實,在馬英九與“立法院”同屬國民黨的情勢下,若將雙首長制解釋為,“總統”只管“兩岸、外交、國防三權”,或“總統”只問競選政見是否兌現;這不但是曲解了“雙首長制”,更是“法匠”與“法奴”的思維。何況,在現實政務中,“總統”也許不出面(例如,不赴現場勘災),但實際上仍必須關注政務發展(例如,電詢“閣揆”救災措施);然則,所謂的“第一線/第二線”,難道只是“總統”與“閣揆”誰站在電視鏡頭前的差異嗎?

  以莊國榮事件為例,馬英,九若能與“閣揆”討論,建議“教育部”在接到政大呈案時作出合於“法/理/情”的處理,則問題即有妥適解決之可能性;怎麼竟會鬧到馬英九公開批評教評會“已逾比例原則”的地步?馬英九是否為了退居“行政院”的“第二線”,反而站上了直接干涉校園自治的“第一線”?

  馬英九與“行政院”的關係,及馬英九與國民黨的關係,不外兩種考慮:一、聯結;二、區隔。事實上,“聯結”是絕對必須的;否則,倘若沒有“聯結”,馬英九非但沒有評論小學是否併校的正當性,恐怕只能做一個“虛位元首”;這是絕無可能。再者,“區隔”也是必要的;但不可為了“區隔”,而用“退居第二線”或“不任黨主席”的藉口來“一刀切”,斬斷了必要的“聯結”,推卸所應負的責任。

  前文指出,為什麼社會上會有“馬英九哪裡去了”、“領袖不見了”的質疑?正因馬英九一上任,非但未能建立起“總統/“行政院””、“總統/執政黨”的必要“聯結”(這是新領袖應當做的事),反而似乎迫不及待地與“行政院”及執政黨作出“區隔”(新領袖不見了)。許多人都在問:難道“雙首長制”及“黨政分離”就一定要操作到這種地步嗎?這究竟是“雙首長制”及“黨政分離”的真諦,或其實只是馬英九為其“守勢自保”所建構的防火牆而已?

  社論表示,沒有出現大選期間所塑造的“新領袖/真領袖”的氣勢,反而令人覺得馬英九似乎處處顯露自保的“守勢”作為,“馬上”在自己的四周築起了防火牆;也許正因這類社會疑惑,使馬英九的民調滿意度趨低。這類的疑惑如果不斷累積,會使人質疑馬英九是否不負責任。馬英九必須警覺:疑惑可能轉為質疑,質疑亦可能轉為輕視,輕視又可能轉為敵視。

  “退居第二線”,使馬英九連談論小學併校的正當性亦被質疑;“不任黨主席”,但難道“立院”國民黨團的亂象要聽任其惡化下去?馬英九豈不正如油漆匠將自己刷到了牆角?是的,“區隔”有必要;但是,“聯結”更重要。沒有“聯結”,就沒有“領袖”。

  馬英九應以成為“新領袖”自期,但“真領袖”不可能在“防火牆”裡出現!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