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從兩岸直航到亞太平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03 08:07:59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明天,二○○八年七月四日,是兩岸交流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一、直航周末包機首航;二、陸客來台觀光“首發團”七百五十人到訪。

  台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說,新聞的焦點似皆集中在“陸客觀光”及“擴大內需”兩個議題上,但這只是皮相層次;我們認為,此一事件應有的意義在於:台灣終於解脫了多年的自我束縛,得以透過兩岸直航交流,嘗試尋求台灣重建亞太區域角色的契機。

  社論指出,將“陸客來台”炒作成“擴大內需”的良方,其實有點過甚其詞。陸客來台,現階段與陸客到香港的“自由行”不同;“自由行”使陸客的消費隨市場機制“自然散布”至香港各角落;但團進團出的陸客來台,只會把錢花在旅途沿線的幾個“指定消費點”。因此,若真期望陸客來台能“擴大內需”,未來必須在政策上創造更大的空間。

  陸客直飛來台,最重要的意義有二:一、顯示兩岸的敵意降低、交流升高,這在兩岸朝野的心理意識上,是一彌足珍貴的進展。二、如前所述,兩岸直航,使台灣終於可能透過與中國大陸的交通聯結,再輔以其他配套手段,設法建設台灣成為“亞太平台”;有朝一日,當兩岸直航班機上的乘客,除了兩岸往來的觀光客外,若能增添許多國際各個部門的菁英及國際觀光客,也許就是台灣政經角色地位改變的徵象。

  社論指出,台灣朝向“亞太平台”發展,是對“兩岸雙贏”的最大保證。海峽雙邊對兩岸直航或有不同算計:對台灣言,有人深恐自此成為“大陸的附庸”,陷入倚賴大陸的不歸路;對大陸言,也有人正想藉此套住台灣,亦即使台灣成為“大陸的附庸”。這是權謀者的心思,不是政治家的城府。倘若未來的兩岸關係,果真陷於“台灣是大陸的附庸”的情境,台灣政局的動盪及兩岸敵意的升高皆不可避免;因為,台灣畢竟是民主體制,倘若未來兩岸關係使台灣失卻尊嚴,使台灣人覺得受騙、被套住,或受到宰制,屆時台灣民意的反彈不可輕估。反過來說,倘若台灣能透過兩岸交流,漸漸營建其“亞太平台”的角色,而使民意深切認知兩岸關係是台灣利益與尊嚴的加分與正數,則兩岸關係始可能出現“超穩定結構”。何況,台灣若成為“亞太平台”,中國大陸在經貿上亦是當然的獲益者。

  本報上周六社論討論胡錦濤的兩岸手法指出:權謀者與政治家只是一線之隔。將台灣視為“大陸附庸”,是權謀者的心思;使台灣成為“亞太平台”,是政治家的城府。台灣若能成為“亞太平台”,台灣內部的民主政經體制即可趨穩定,兩岸關係亦可穩定;倘若欲將台灣視為“大陸附庸”,台灣內部的民主政經體制即不可能穩定,兩岸關係亦不可能穩定。看近、看遠?見小、見大?見樹木、見森林?這是北京當局在兩岸周末包機首航日應有的省思。

  陸客直飛來台觀光,全世界都在看。一般人皆只注意觀光客的活動花絮,但我們願提醒台灣當局:直航不只為了觀光客,更是為了營建“亞太平台”;應當全面配套、積極部署,全力促其實現。我們亦願寄語北京當局:觀光客只是“熱鬧”,但真正的“門道”是在必須透過台灣的民主政經體制建立兩岸關係的“超穩定結構”,那就是回應台灣在利益及尊嚴上的追求,協助台灣成為“亞太平台”。因此,我們希望,當陳雲林十月來台時,能帶著“截彎取直”、“平日包機”、“海空貨運直航”、“國際參與空間”等“伴手禮”到訪。

  社論說,迎接兩岸直航的到臨,令人不由得為過去二十年的蹉跎扼腕浩嘆。尤其,在一九九七年後,容許直航“大陸領土香港”,卻不容直航同是大陸領土的上海或北京,真是“自欺欺人”。如今,當我們在全球大通膨,甚至大蕭條的陰影中開放直航,並重新對“亞太平台”升起憧憬,究竟是時不我予,還是來者可追、為時未晚?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