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3萬外媒記者帶來的是挑戰,更是機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09 14:44:58  


  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昨天是2008北京奧運倒計時一個月,當天,北京奧運會主新聞中心(MPC)和國際廣播中心(IBC)正式啟用,裝修一新的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也正式對外開放,宣告了北京奧運會的媒體運行正式進入賽時運行狀態。

  據此前的估算,此次採訪北京奧運的外媒記者將有36000名,人數是參會運動員的三倍多。新京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如此龐大數量的外媒記者入境採訪,是挑戰亦是機遇。

  所謂挑戰,3萬多外媒記者中,許多是第一次來中國,人地生疏工作生活不免困難重重,並且這些外媒的採訪尤其是非注册記者的採訪必定不會局限於奧運,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法治、民主、環保、勞工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是他們所關心的。所謂機遇,接納外媒採訪是我們進行國際公關,展示現代中國開放、文明形象的一次良機,倘若我們因應有道,服務熱誠,那麽這些外媒記者,都可能成為促進溝通的使者,從而向世人展示真實的中國,糾正長期以來對於中國的一些誤讀。

  政府的態度是積極的,2006年出台的《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採訪規定》,賦予來華採訪的外媒記者諸多便利,如在華採訪不再必須由中國國內單位接待並陪同;赴地方採訪無需向地方外事部門申請,只需徵得被採訪單位和個人同意等,與此同時,北京奧組委的例行新聞發布制度也宣告建立。而如今,三大新聞中心的啓用,大幅提升了奧運媒體服務的硬軟件水平,外媒記者們對新聞中心一流的硬件設施驚嘆不已,而一站式、24小時全方位服務機制更讓他們印象深刻。

  賦予奧運新聞採訪以強大物質保障,這是為了履行我們申奧的承諾,更透露出對國際通行規則的尊重和對新聞採訪權保護的態度。顯然,我們已經意識到,國家的形象不僅來自於經濟的繁榮發展,政府的自信與開明同樣是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軟實力”,我們與世界對話,以期贏得最大程度的認可,必須遵循文明世界的通行規則。

  社論指出,不過,保障奧運新聞採訪,物質支持固然重要,但一個坦誠、包容、大氣的心態更不可或缺。對於奧運報道而言,奧運期間的信息公開,是衡量奧運新聞採訪環境的關鍵指標。5·12地震中,中國政府對於災難報道的開放贏得了世界的好評,奧運期間,我們理當再接再厲。

  尤其是,外媒會關注奧運盛况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建設發展成就時,難免會有一些聽起來刺耳的批評性報道。我們不需要讓別人承認中國在每個領域都很強大,都很完美,事實上這是不客觀不現實的,我們只需要展示一個開放、自由與正在發展的中國就够了。因此,對那些善意的批評,要堅持“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同時,如果一些批評性報道是偏頗乃至不實的,我們也應快速作出回應,用權威的聲音理直氣壯說出真相。

  社論表示,2008北京奧運,不僅是一場體育的盛會,更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里程碑。開放的奧運,這是展示,更是檢驗———以開放文明精神對整個社會的檢驗。由此,敞開心胸,汲取人類文明的滋養,推動社會各個領域的進步,這是奧運賦予中國人最大的資產。


    相關專題: 2008年第29届(北京)奧運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