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台灣工商社論今天發表社論說,物價狂漲,股市暴跌,馬上好變成馬上壞,民怨沖天,讓馬英九不得不跳到第一線,連日來公開喊話,希望民眾共體時艱,對自己要有信心,“等待熱帶氣旋來的時候,能趁勢而起”。馬親上火線信心喊話,充分反映當前台灣經濟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畫餅不能充饑,如何掌握問題核心,對症下藥,無疑是馬政府的最大考驗。
社論說,相較於1970年代兩次能源危機,以及1990年代末期亞洲金融風暴,目前台灣所面臨的國際環境更為嚴峻。1970年代國際油價上漲主要是供給面因素,石油輸出國家組織聯合抬價導致油價暴漲,但隨著全球各地油源的大量開發及能源使用效率提高,1980年代中期後國際油價即長期走軟。反觀近年國際油價飆漲,其中固然存在若干投機因素,但癥結原因是在原油供給增加已瀕臨上限,相對上新興市場需求卻不斷增加,導致供需嚴重失衡,任何突發性因素都可能讓油價飆高。換言之,迥異於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當前國際油價上漲已是長期趨勢,對高度依賴石油進口的台灣極為不利。再加上,國際糧食及各類原物料也面臨類似的供需因素及價格飆漲問題,對缺乏資源且需大量進口糧食的台灣無疑是雪上加霜。
社論指出,美國次貸風暴引發的全球金融及經濟危機,也是台灣難以承受之重。次貸風暴讓執全球牛耳的美國金融業受創慘重,影響深不見底。而次貸及高油價又導致美股重挫,部分專家預測美股還有大幅修正的風險,而且熊市可能會延續幾年。美國經濟也受到拖累,衰退跡象蔓延各行各業,經濟寒冬日益逼近。次貸風暴的影響亦襲向全球各地,亞洲各國更是直當其衝。全球投資機構看淡高度依賴出口及大量進口石油的亞洲經濟,外資已有逐步撤離亞洲市場的跡象,是否會引發另一波金融風暴,深值警惕。在1990年代亞洲爆發金融風暴時,外資佔台灣股市比重不到10%,現在外資比重已超過三成,政府穩定股市的能力已大幅削弱。再加上,目前台灣經濟成長高度依賴資訊產業投資及資訊產品出口,面對國際景氣的轉壞,出口及投資兩大成長支柱將同時減弱,對台灣經濟的衝擊可想而知。
種種跡象顯示,國際經濟及金融情勢仍在持續惡化中,距離最壞的狀況還早得很。台灣經濟原有的競爭優勢因為外在大環境改變而迅速流失,未來處境將愈來愈困難。新政府在就任之初,對國際經濟及金融情勢估計過於樂觀,因而讓“馬上經濟會變好”的非理性期待不斷升高,現在終於嚐到苦果。但是,“劉內閣”似乎沒有得到教訓,還在形塑“馬上經濟漸漸好”的期待。坦白講,馬口中的熱帶氣旋要等多久還不知道;就算等到了,以當前台灣經濟的客觀條件,恐怕也很難乘勢而起。如果馬政府不能體認到當前台灣經濟的嚴苛處境,速謀有力的因應對策,“馬上漸漸好”的期待恐怕也會是一場空。
社論又說,馬政府對台灣經濟問題的處方,包括推動“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愛台12建設”,1.08兆重大民間投資,及對弱勢團體的補助方案等,不禁讓人回想起民進黨執政時“五年五千億公共建設”、“新十大建設”、“大投資、大溫暖”等類似計畫,可見馬政府並沒有高明到那裡。而馬政府唯一的強項是兩岸政策鬆綁,希望藉此吸引外資及提振島內投資,但是,由於大陸經濟金融環境遽變,以及國際大環境不佳,短期內兩岸政策鬆綁恐怕不容易見到效果。反倒是台灣競爭優勢的弱化,不無可能導致島內資金及產業投資擴大流向大陸市場,這樣的趨勢亦將不利於兩岸政策的繼續鬆綁。馬政府能否證明施政能力遠超過民進黨政府,可以帶領台灣因應艱鉅挑戰,未來幾個月將是關鍵時期,也是“劉內閣”的最後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