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楊泰順:馬英九要為民眾情緒找出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16 11:21:11  


  中評社台北7月16日電/台灣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楊泰順今天在台灣《聯合報》發表文章指出,馬英九就職後,原以為會有蜜月期,不想民意支持度下降速度超過其他國家的民選“總統”,成了近日的熱門話題。有的歸因與馬英九剛愎自用有關;有的認為困守二線使民意疏離;也有的怪罪“內閣”施政不力;更有直指政府化妝師不夠稱職,各種說法不一而足。 馬英九唯一可行之道,便是發起新的議題,將群眾的情緒移轉向具有建設性的目標。

  文章指出,若說馬英九聲望的下跌,乃因民眾理性的失望,則恐怕又與客觀的事實不符。民調顯示,超過六成的民眾認為,經濟的不振與通膨的壓力,並不能全怪上台未滿兩個月的新政府。多數民眾理智上認為蜜月期未過,何以電訪時卻又不留情面的宣洩不滿?顯然,情緒的發酵或許才是主因。

  承接了民進黨的執政,不少政府官員公開或私下都曾表示,國際形勢與經濟數據騙不了人,爛攤子要馬上漸漸好,不可能立竿見影。但馬英九與幕僚未曾慮及的是,政權的輪替,除了概括承受前朝的經建表現,舊政府所形塑的社會情緒及動能,也是新政府必須認真面對的。

  不能適當處理這些既存的情緒及動能,縱然有良善的經建計畫,恐怕也會面對難以推動的窘境。

  陳水扁執政時,各界多批評他“以意識形態治‘國’”。的確,在他的任期內,核四停建、外交迷航、黨產充公、公投反飛彈、加入聯合國、中正堂改名等話題不斷;更打破了“當家不鬧事”的政治倫理,首創“總統”帶頭上街,官員行使抵抗權。而官員中,如杜、謝、莊者流,也頗能克盡其職,將民眾情緒high到最高點。

  這樣的治“國”模式,有類於政治學中的“運動型政權”,惟受到客觀條件限制,陳的動員能力當然無法比擬其他知名的運動型政權,但藉由議題的推陳出新,的確成功移轉了民眾對其治“國”無方與官員貪腐的注意。

  問題是,被撩撥起來的情緒,有可能因政權的輪替嘎然而止嗎?研究運動型政權的西方學者早有結論,情緒一旦成形,不僅壓制封鎖無效,理性勸解更是徒勞無功。

  唯一可行之道,便是發起新的議題,將群眾的情緒移轉向具有建設性的目標。

  二次戰後,日本以經濟發展的“全民運動”,移轉了戰前的軍國主義浪潮,便被學者認為是成功的典範。馬英九承受了民進黨的運動型政權,又是否針對這些情緒上進行有效的移轉?

  馬上台後,補正前政府的偏激行事成了施政基調,例如,尊重雙首長制退居二線、回復市場機制、強調清廉操守等。就理性面而言,這些都是為所當為;但就情緒面而言,沒有震撼性的核心議題,再多的long stay、爐邊談話、媒體對談,恐怕也無法轉移民眾的情緒焦慮。

  馬從理性的角度計算,以為招攬綠營人士入閣或使用綠營的語言,可以為他建立全民的認同;然而,不能為潛藏情緒找到出口的領袖,反而會深化社會的裂痕。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