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京報:建立全民防災體系才是治本之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20 11:49:42  


  中評社香港7月20日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昨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由於發震區域構造的複雜性,震前沒有出現大量典型的異常,我們沒能做出預報,作為地震工作者,我們深感痛心和不安。”

  新京報今日刊載社論說,地震局官員這一表態,既合乎人之常情,也符合政治倫理。有了痛感,更需要痛定思痛,痛下決心,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以不孚公眾對強化地震預防、抵禦的期待。

  的確,“地震預報尤其是短臨預報至今仍是世界科學難題”,但是,對比西方國家的經驗,人們也許會問:地震預報固然是“難題”,那麽,建立遍及全國的地震“速報”系統是否具有技術和財政的可行性呢?

  也就在昨天新聞發布會前的幾個小時,日本福島縣附近海域於當地時間11時39分發生了里氏6.6級地震。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氣象廳利用“緊急地震速報”系統,在2分鐘後立即發出了可能有海嘯的警報。約5分鐘後,日本全國電視台NHK中斷電視節目,緊急插播了地震的消息,向全國發出了巨浪將於正午後抵達宮城、福島兩縣沿海的海嘯警報。隨即,兩縣海水浴場等處的遊客迅速疏散避難。

  這場地震後來沒有引起大規模的海嘯災害,但這一“速報”的案例充分顯示出日本防災系統的效率。防災體系的高效,不僅來自先進的科技,也在於行政體系的政令暢通,預案成熟,使得面對災害的危機管理能够有條不紊。

  社論指出,國外經驗顯示出通過建設全民防災體系,統籌地震的“預報”和“速報”,意義重大。國家地震局今天也表示,該部門形成了一套防震减災的工作方針和工作體系,並提出了三大戰略要求。值得關注的是,其中的“社會參與、共同抵禦”這一戰略要求,強調了發揮民間社會的積極作用。

  所謂“社會參與”,不僅要在地震預報、速報的技術層面,對專業人士的建言獻策和來自草根的聲音,一視同仁,更重要的是要讓“社會參與”積極轉化為全民防災救災的公民訓練。在地震頻發的日本和美國加州地區,政府和市民團體都會組織起針對水災、火災、地震和恐怖襲擊等內容的防災訓練。這樣,通過有效的防災和避難訓練,居民能够在地震發生之後相互救助,在第一時間挖掘出被埋鄰居或是對傷員進行急救,大大减少災害造成的死傷。

  在公民訓練之外,“社會參與”也要加強抗災志願者的組織。今年汶川大地震中涌現出大批志願者,彰顯了公民社會的力量。但如何避免志願者因訓練和組織不足,在救災時不能充分發揮效果?這就需要將志願者訓練納入公民訓練予以考慮。在日本的很多縣市,地方政府和社會團體通過扎根社區的“CBO”(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的形式,對志願者進行日常的訓練,在發生災害時迅速聯動,組織起“救災志願者中心”以指導救援活動。

  社論認為,在科技水平尚不能完全預測地震的現實面前,統籌震前的訓練和震後的速報應是應對地震的關鍵之舉。同時,也需要國家的長遠眼光,早日建立起“全民防災體系”,囊括起地震和水災、火災、疫病、恐怖襲擊等各種可能的公共性災害。至此,這已不只是地震部門一家的事情了,它更需要中央和地方的民政、建設、教育、公安、消防等各部門的通力合作,結合政府的管理引導和社會的自主參與,共同構築起高效、安心的全民防災體系。


    相關專題: 四川汶川縣8級地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