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學者: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關鍵是建兩岸互信機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24 17:50:07  


7月23日,第十七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在長春市召開,中國大陸、台港澳地區及海外的近百位專家學者與會。圖為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成思危(右二)、國務院台辦副主任孫亞夫(左一)、全國台聯會長梁國揚(左二)、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左一)等出席會議。
  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來自台灣的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楊志誠二十三日在長春舉行的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中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應是如何建構兩岸的互信機制。

  而建構互信機制,他說,須有助於排除雙方既有威脅及提升雙方的可能利益。

  在提交會議的論文中,回顧三十六年前《中美上海公報》“美國認識到台灣海峽兩岸的人民都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表述,楊志誠說,兩岸關係再怎麽矛盾和對立,兩岸人民依然具有同源、同種、同文、同語的種族歸屬感,並且分享著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曆史認知與情感。

  “因此,這種社群關係和種族情感縱使在意識形態及利益衝突下遭致扭曲,終究也會在人類理性的覺醒中回到和平發展的主軸。”

  中新社報道,楊志誠分析兩岸領導人今年以來立場宣示的內容。他認為可歸納為如下共識:兩岸應透過談判建立和平穩定的關係結構,目的在“和平共榮”、“共創雙贏”,程序上應“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內容是希望在“九二共識”的概念下確認“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及認同感,前提則是兩岸互信機制的建構。

  他說,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應是如何建構兩岸的互信機制。

  楊志誠提出,兩岸如要建構互信機制,關鍵應該在於滿足雙方對安全感的需求;互信機制須有助於雙方排除既有的共同威脅及提升雙方的可能利益。

  這個共同威脅,被他歸結為“全球化效應對兩岸各自內部政經情勢所造成的沖擊”。例如在台灣,面對世界市場的強大壓力,產業及資金大量外移,甚至幾近空洞化的情況。

  至於互信機制能提供的共同利益,楊志誠說,對於大陸,將可以在“和平反獨”的政策效應下做到:緩和或壓制分離主義、營造和平、有利於經濟建設的國際環境、全心辦好奧運及世博會,並且拉住台灣,不讓其漸行漸遠,而導引其逐漸走向大陸。

  在台灣方面,可爭取軍事方面某種程度的可信任性承諾,將軍購及對外交往的大量資源轉移到經濟發展及社會福利政策規劃,另外可引進陸資和大陸市場以緩和經濟持續惡化的情勢,也有助於台灣融入各種區域主義,扭轉邊緣化的趨勢。

  要建構兩岸互信機制,楊志誠提出,首先,要先建構包括雙方都信任的個人、發揮溝通功能的組織(如“國共平台”)及制度化溝通等管道;

  第二階段,需要更多的承諾與實踐,如雙方公開各自的軍事能力及活動;

  第三階段,強化和平,創造不可能逆轉的機制運轉環境,可稱“綜合性互信措施”,內容應包含經濟、文化及社會層面。

  但他認為,如果能够從觀念上客觀、理性的認識“一個中國”原則,雙方能“化異”而“趨同”;如此,兩岸的互信機制就能逐漸地穩定而固定下來,將成為兩岸人民福祉之所系!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