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7月25日電(記者 倪鴻祥分析報導)中國國民黨31席中常委年度改選今天正式登場,40位候選人中,有19位是現任“立委”,當選機率頗高。若與2000年以前執政時期相較,象徵黨內最高權力核心的中常會,幾乎是“立委”的天下。
這次的中常委改選,具有五項特點,如果連同算入具“立委”身份的黨秘書長吳敦義、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與“立院”黨團書記長張碩文必須列席中常會,顯示立法權全面擴大,且逐漸影響黨中央。
這次中常委改選的第一項特點,是參選人數歷年最少,只有40人報名角逐,但其中19人是現任“立委”,這些“立委”在高知名度的優勢下,與其他非“立委”身份的參選人相較,當選機率提高許多,有如“探囊取物”。
第二項特點,本屆中常委,是國民黨在野八年,重返執政後首次改選產生,在“以黨輔政”的呼聲下,執政後的中常委,地方影響力將較過去在野時期還大,意義自然非凡。
第三項特點,2000年前國民黨執政時期,中常委來源包括“中央”與北高“直轄市長”的行政官僚系統、黨組織系統、“國大代表”、“監委”及“立委”三合一的“中央民代系統”、地方民代系統、黃復興黨部的軍方代表,以及士農工商代表,可謂“全國”各類型的英菁聚集與會。
國民黨在野期間,經過數次黨內改革,行政官僚轉型為卸任政務官,最後僅由智庫召集人列席常會;黨組織系統也全面退出常委角逐改為列席;“國代”已廢、“監委”不具民代身份、黃復興黨部也因黨部退出軍部而告勢微,至於士農工商代表以及青年、婦女代表,也多由具雙重身份的“立委”代替、充數,致使中常會演變成現任“立委”的天下。
第四項特點,今年10月召開臨時全代會,修改黨章後,行政“部會”首長將列席中常會針對重大政策提“專案報告”,並且還要“聽訓”,屆時黨籍“立委”靠知名度的優勢當選中常委,表面上是“溝通”、“黨政協調”,實際上是從“以黨輔政”變為“以黨領政”,立法權徹底凌駕行政權。
第五項特點,這次參選的19位現任“立委”,分別是黃昭順、丁守中、潘維剛、曾永權、廖婉汝、蔣孝嚴、侯彩鳳、蔡正元、吳育昇、洪秀柱、朱鳳芝、賴士葆、周守訓、楊瓊瓔、林滄敏、徐中雄、帥化民、紀國棟、徐少萍,全部都曾任、或為現任中常委。
其中黃昭順、曾永權、侯彩鳳、洪秀柱、朱鳳芝、徐中雄幾乎自國民黨在野後,就是常委改選的常勝軍,這些“立委”也幾乎都曾任黨團幹部,這次常會改選後,無形中將變成“立院”黨團的“小內閣”,重要性自然不言可喻。
黨內原以為馬英九執政後,會把黨中央“擱置”一旁,經過60餘天執政考驗後,馬政府自知國民黨支持的重要性,主動要求行政官員列席中常會,連第二次“內閣研討會”結論先行轉呈吳伯雄與吳敦義,顯示沒有報名參選中常委的“立委”及中央委員,完全打錯算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