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新型殲11B戰機試飛。(資料圖)
|
1956年,中國制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在我國東北沈陽成功飛上藍天,實現了中國人的夢想。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升。中央軍委根據現代戰爭的特點,決定集中力量發展空軍裝備,引進部分國外先進飛機和先進技術,盡快消化吸收新技術并加速國產化的進程。這一光榮任務由中國一航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擔任飛機主設計,中國一航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擔任主制造,從此掀開了中國殲擊機制造史新的一頁。
項目管理工程
伴隨著重點工程的全面啓動,作爲戰鬥機設計的主機所——一航沈陽所,面臨著嚴峻考驗。參研單位上百個,研制環環相扣,與此同時,兩大系列十多個型號、數十個預研課題高度并行。面對挑戰,一航沈陽所迎難而上,深入推進管理創新,爲重點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針對多型號、多任務高度交叉并行、人力資源不足的矛盾,一航沈陽所大膽變革傳統科研運行模式,引進先進的現代項目管理理論方法,逐步推行職能管理與項目管理相結合的矩陣管理模式,重點型號實行項目管理,組成項目工作團隊,工作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一航沈陽所從全所各部門抽調技術和管理上的精兵强將,組成結構發圖項目團隊,集智攻關,并輔以全所的優勢資源作保障,確保按計劃、優質完成發圖任務。成立發圖領導小組、技術小組、計算機支持小組和後勤保障小組,解決發圖中遇到的各類技術問題;建立發圖技術網站和標准信息網站,實現資源共享。經過連續10個半月的超常規奮戰,飛機二維圖紙和三維數模,正式移交沈飛公司。通過推行項目管理,實現了資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員工的綜合素質,有力地促進了重點工程研制任務的順利完成。
三代機的研制是一項集多領域、高科技于一身的極爲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對飛機平台進行多項優化設計,自主創新研制達到國際先進三代機水平的綜合航電系統,并完成新型發動機的裝機試飛,要在5、6年完成常規需要8到10年的研制任務,其難度和風險是可想而知的。爲降低研制風險,確保工程研制進度,型號總設計師系統合理安排,做出了多項降低研制風險、縮短研制周期的重大部署。建立了全機理論外型數模和廠所之間數據傳輸網絡,實現了工程數據網上傳輸,形成了產品設計、制造、更改全過程的數據管理系統。在外翼、垂尾、起落架等獨立部件上,全面應用了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這一技術的推廣應用,簡化了設計、制造環節,顯著提高了產品協調精度和質量,實現了對生產過程高效管理和控制,縮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成本。建立面向制造的飛機數字模型,進行計算機模擬安裝協調,不但爲工廠提供了直接用于制造的數據,减少了制造中的協調問題,而且爲飛機的改進、改型打下了基礎。
調整飛機首飛狀態,分狀態進行首飛。這項創新,將新技術應用分布于不同飛機,分別試飛,突出重點,各個擊破。每架飛機承擔不同的試驗任務,既保證了各模塊的進度,又不受其他各模塊意外的影響,逐步達到全狀態首飛。他們爲新研制的綜合航電系統安排領先試飛,使飛機的關鍵技術得到早期驗證。對于新武器系統的制導、應用技術、新材料等新成果、新技術、新成品,都率先在已經研制成功的飛機上采用,實現突破、驗證後,再在三代機各機型上進行推廣和應用。提前安排發動機在成熟的機體平台上進行科研和定型試飛,通過各項試飛,攻克了大量的技術關鍵,重點解決了飛機和發動機匹配問題,保證了新型戰機按期交付。
提前啓動材料、標准件研制工作。在型號沒有正式立項之前,所里就提前組建了專門的材料、標准件研制隊伍,用四年時間完成了與三代機相關的500多項機體材料、600多項標准件、300多項機載設備材料的研制工作,突破了關鍵技術,爲機體平台研制提供了保障。這些重大部署,不僅使技術難關一一化解,關鍵技術一一成熟,形成了核心競爭力,而且化解了研制過程中的許多風險。
結合新機研制的特點,一航沈陽所在工程立項之初就編制了項目零級、一級網絡圖,規定了全機各系統研制目標和研制進度。在技術設計階段,首次編制了全系統工作開發計劃,規定了子系統級的研制任務和研制節點,爲下達各項工作計劃確定了技術依據。改進項目科研計劃管理體制,變一級計劃管理爲三級計劃管理,使每一項工作任務都分解落實到人。
在全狀態飛機的研制工作中,試驗室試驗和機上地面試驗是重點考核項目,針對每個試驗項目都進行了工作結構分解,設立考核點,明確技術要求和技術責任人,及時暴露項目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風險評估,并提出解決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