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幕後:奧運開幕式使用了大量載人航天技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8-09 00:42:27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新華社報道,解放軍總裝備部工程設計院院長周鳳廣8日接受採訪時透露,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工程設計中使用了大量載人航天技術,從而保證了上千套設備和數萬個零部件正常工作,各項表演萬無一失。

  主火炬設計難度不亞於航天發射場

  從上空俯瞰,主火炬的外形像是一個音符。這個看似簡潔的符號,工程實現起來卻難乎其難。

  2007年10月,主火炬開始設計。作為火炬塔項目的負責人、總裝設計院專家鄭志榮心裏也犯嘀咕:這樣形狀的一支火炬,能否穩穩地站在“鳥巢”頂部?

  他和他的團隊,決定借鑒神舟飛船的驗證方法,將主火炬請進大型風洞,做一做“吹風”試驗。

  2007年底,第一支1:20的主火炬模型由於燃氣管道部分太小,無法表現受風情況下的氣流變化,試驗失敗。緊接著,第二支1:15的主火炬模型又造了出來。火炬塔團隊對模型的各種姿態進行風載荷試驗,站立、平躺、側身……結果顯示,主火炬的結構設計是安全可行的。

  除結構驗證外,主火炬的驅動系統設計,也使用了相關的航天技術。為了確保精確定位,主火炬驅動控制系統採用智能化設計。在火炬塔運行的幾個關鍵部位,專門布設監測儀器,實時反映設備運行狀態。根據反饋信息,控制系統能夠自動調整設備運行方向、速度。直徑3米多、行程11米多的主火炬,運行控制誤差還不到2毫米,精確度達到萬分之二。

  雙備份和“黑匣子”使開幕式不怕“萬一”

  周鳳廣說:“開閉幕式的技術保障,是一項與航天發射同樣極具挑戰性的任務。表演中使用的設備近800臺套,零部件數萬個,任何設備一旦出了問題,能等你修好再演嗎?絕不可能。”

  開幕式上空設備的控制台,是總裝設計總院研發的第四代控制台“神舟4000”,曾成功保障過航天發射任務。

  此外,其他演出設備和系統,也借鑒航天發射的經驗,大範圍採用冗餘設計。如核心控制器、操作系統、網絡傳輸系統等,全部實行“雙備份”。當一個系統出現故障的時候,備份系統可以無延時切換。

  總裝設計院的專家們還為開幕式的控制系統裝上了類似神舟飛船上的“黑匣子”,用於快速診斷故障和記錄歷史數據,能夠幫助技術保障人員在最短的時間裏找到故障原因,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音樂時間碼用音樂統領時間

  數萬人員同場演出,數千崗位協作保障,開幕式演出如何進行有效的組織指揮?總裝設計院相關專家借鑒航天發射實時監控的經驗,結合這次開幕式音樂貫穿全場的特點,專門為開幕式建立了以“音樂時間碼”為核心的全方位指揮監控系統。

  走進開幕式的後臺,就如同走進一個航天發射場,從總指揮、總導演、總調度到各部門各系統指揮操作崗位,面前都有兩個屏幕顯示音樂時間碼,以及由此生成的指揮流程信息。

  在指揮流程信息裏,所有操作信息按照順序逐行滾動顯示,各崗位人員可以根據權限查看相關信息。操作程序進入30秒準備,信號就會由綠色變成紅色;進入10秒準備,就開始倒計時。

  除上述主要項目外,航天技術還被廣泛地應用於開幕式一些細節裝置的設計。例如,參與“神六”研發的火箭專家專門為開幕式的煙花燃放開發了一套空氣發射裝置,不但精確度、安全性高,而且無煙無污染。


    相關專題: 2008年第29届(北京)奧運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