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選手掀奪金熱潮 西方媒體報道不持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8-23 16:39:31  


  中評社北京8月23日電/中國運動員在奧運賽場上掀起了奪金的熱潮,當中國人民為運動員取得佳績而興奮時,一些西方媒體卻對中國的奪金勢頭說三道四,種種浮議背後充滿了對中國金牌數超越西方國家的不平衡心態。事實上,西方媒體的這種心態跟奧運會開幕前它們對中國的批評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它反映了部分西方人士不願接受中國快速發展的“酸葡萄”心理。 

  據文匯報報道,美英部分媒體報道說,中國選手都是把爭奪金牌當成“政治任務”來完成的。還有的西方媒體評論說,中國之所以能在今年的奧運會上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全都應歸因於中國的“舉國體制”。 

  事實上,任何一個國家來參加奧運會,都會把奪取金牌當成一個最大的目標,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一些國家也會不惜動用財力、人力和物力,培養優秀運動員。曾經對中國的“舉國體制”提出過質疑的美國,暗地裡也在為爭金奪銀培養人才。 

  據報道,由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對美國選手構成威脅,使得美國的優勢項目正在縮減,為保持在國際體壇上的領軍地位,美國人不惜投入重金,以保持項目上的領先。經過論證,美國奧委會確定了近4年的“拓金”重點,以擊劍、鐵人三項、射箭、射擊和划船為中心,爭取實現新的突破。據悉,美國奧委會每年投資在訓練及運動員福利上的經費達到1.3億美元。 

  拿射擊運動來說,美國奧委會所給予的財政撥款已達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兩倍。美國有關部門每月都要給頂級射擊運動員發放薪金,給那些在重大賽事中取得好成績的運動員以經濟鼓勵,並向射擊隊提供更好的教練及訓練環境。 

  民族情緒高漲? 

  中國連續奪金還讓一些境外媒體驚呼:這將成為極端民族情緒的“催化劑”。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就聲稱:“一旦中國運動員比賽,中國人就會自發地聚集在市中心的街道上。可一旦中國輸掉比賽,他們就表現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但是,一些親身感受過北京奧運賽場氣氛的外國記者,給出了不同的看法。加拿大《溫哥華太陽報》記者米羅·瑟內蒂格在觀看完8月10日的中美籃球賽後,走到北京的街頭上進行採訪,他想聽一聽中國民眾對於這場比賽的評價。 

  他本以為中國的籃球迷們會有一種挫敗感,但現實並非如此,因為多數中國觀眾並不太在乎比賽的結果,他們關心的是中美兩國運動員通過比賽進行交流的過程。瑟內蒂格在文中寫道:“面對這次失利,姚明顯得很平和,他說,這場比賽會成為他生命中一段珍貴的回憶。在百貨店內,球迷們也與他們心目中的英雄有著同樣的看法。進來買冰鎮啤酒的一位女士說,“美國隊非常強大。但是,我們的運動員能從中學到一些東西。”這挺好的。” 

  應平和看待中國奪金 

  為什麼中國奪金折桂會生出這麼多雜音呢?事實上,它反映了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體育實力增強的嫉妒,同時也刻畫出一些西方國家不願接受中國快速發展這一事實的複雜心態。 

  從一些西方媒體的報道中可以看出,中國奪金熱潮被無端地賦予了一種政治意義,那就是,中國正在挺進世界強國的行列,而這恰恰是一些對中國發展持懷疑態度的西方人士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因為他們擔心中國高速發展的示範效應,從而威脅到歐美國家一直以來主導的國際秩序。 

  對於中國取得的成績,他們是不肯相信,也不願接受的。所以,他們只好用抹黑式的言論來攻擊中國,試圖減弱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更何況西方媒體習慣了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中國,所以,炒作一些負面消息也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奧林匹克精神本來就是拚搏與奮鬥的精神。對各國運動員和觀眾而言,似乎都存在著揮之不去的“金牌情結”。更何況,奧運賽場本身就是潮起潮落,各國奪取的金牌數量肯定會有所變化。對於中國佔據金牌榜榜首,西方國家應平和看待。就像德國“焦點在線”網站評論的那樣,“美國必須適應這種角色的轉換”。


    相關專題: 2008年第29届(北京)奧運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