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31日電/從公營 事業、“考試院”等人事案,到“總統”兼黨魁、政務官兼中常委等黨章修正案,馬英九的“國政”布局思維,已有根本性轉變。他仍堅持“全民‘總統’”理念,但也不再對黨內事務諱疾忌醫,唯有先徹底解決藍營的“內部矛盾”,才能專心處理朝野的“敵我矛盾”。
其中最具指標性意義的“總統”兼黨魁條款,馬競選“總統”時堅決反對,擔心有“重回威權體制”的意涵,勝選後也表示不可能兼任黨主席,強調要當全民“總統”。不過這種想法有些“曲高和寡”,理想與現實有極大鴻溝。
聯合報分析指出,三二二勝選後,國民黨中央政策會研究“黨政平台”,希望加強府黨高層的聯結,但府方高層並不贊成;當時府方擔心的是“以黨干政”,讓馬政府政策平添掣肘,若行政系統無法排除派系、山頭或地方利益的干擾,權力與資源將被迫向政治現實妥協。
府方高層的顧慮並非毫無道理,但“權力獨享”終究無法擺平同志,讓馬提名考監人事首嘗鎩羽滋味,這是馬從政以來最重大挫敗之一;痛定思痛,黨政運作必須改弦更張。
“總統”兼黨魁條款看似“黨政平台”的終極加強版,但與之前國民黨研議的方案,在“方向”上,已完全不同;“總統”透過黨機器進行黨政一條鞭的控制,“以政領黨”取代“以黨干政”,府院黨會可結成和諧穩固的有機體,穩住政治情勢。
若“政務官兼中常委”條款通過,行政系統取代“立院”系統成為決策中樞的主成分,“府黨體制”將更加穩固,可完全主導政治與政策走向。然而若行政系統全面進駐黨中央,將嚴重考驗馬選前的憲政承諾,雖有助於統治權穩定,卻不利於人民對馬的政治信任感。
馬英九的路線已悄悄大轉彎,國民黨的存在對他來說,已不全然是負債包袱。馬英九上任一百天,最痛苦的領悟就是“攘外必先安內”,如果不能鞏固藍營大盤,無論再怎麼認真扮演“全民‘總統’”,民調數字永遠是滿江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