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泰式民主”陷困境:為何有周期性動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01 15:20:22  


 
  動蕩本質是利益衝突

  文章分析說,與2006年的他信執政危機相同,沙馬執政危機的深層根源是泰國社會面臨的“親他信”與“反他信”兩派間的經濟利益衝突。

  泰國人口約6300萬,其中約70%的是農民和城市草根階層。無論他信,還是沙馬均面向這部分民眾大力推行惠民政策,在經濟理念上強調刺激消費、鼓勵出口、大力吸引外資的經濟開放政策。這些選民成為他信和沙馬贏得大選的關鍵性支持力量。

  而佔人口約30%的中產階級、知識階層以及地方世襲領主等,則對他信勢力一味“討好”基層選民、損害中上階層的利益不滿,他們有的受到“惠民政策”的衝擊,利益受損;有的則在政治上不滿他信、沙馬,認為他信和沙馬“利用小恩小惠收買草根階層,純粹出於選票考慮”。在人數上,他們處於少數,因此在每次大選中均難撼動他信勢力;但在經濟上,他們控制的財富佔該國經濟的80%以上,在政治、經濟和輿論上影響力更大,因此每次他們“組織起來”,總能對以多數票當選的政府形成巨大衝擊。此次示威同樣如此。

  “泰式民主”的困境

  自1931年實行君主立憲制改革以來,泰國民主制度大體經歷了軍人執政、官僚掌權和新型資本集團管理等發展階段,形成了獨特的“泰式民主”機制。

  其主要特點是:國王一言九鼎,擁有絕對權威;執政黨(或執政聯盟)與反對派鬥爭異常激烈,雙方常陷入魚死網破式的對決,導致國家陷入周期性動蕩。軍方僅效忠於國王而非政府,在黨派鬥爭達到無法調和時,常扮演“收拾殘局者”,發動政變進行“政治洗牌”,經過過渡期後重新舉行大選。而新的民選政府往往又會陷入新一輪惡性爭鬥,導致新的政變。這一現象就是所謂的“泰式民主的困境”。

  反對派此次之所以敢向政府叫板,就是看準了泰政府迫於國王、軍方和公眾輿論的壓力,不敢強制驅散民眾示威的軟肋,因而有恃無恐。不過,民盟的做法也有偏狹:其一,明顯帶有政治私利與個人恩怨色彩。民盟領導人林明達與他信曾是“生意上的夥伴”,後因利益分配反目成仇,這在泰國人所共知。其二,民盟為達到政治目的,鼓動示威者突破和平方式,衝擊和佔領國家機構,並引發動蕩蔓延。

  面對民盟擺出的“魚死網破”架勢,相對理性的沙馬政府已陷入困境。泰國政治困境何在?最急需的還是各方都要有“妥協精神”。其中,遵守法律和遊戲規則十分重要。

  8月30日沙馬覲見國王,31日上下兩院召開聯席會議共商解決辦法,均有助於尋求妥協。倘最終能暫時化解爭端,則意義重大,堪稱是“泰式民主”重生的開始。否則,“泰式民主”可能再度陷入動蕩的輪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