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從某一角度說,嗆馬遊行不全然是壞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02 14:20:25  


  中評社香港9月2日電/澳門新華澳報昨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馬英九就職百日,所謂“百日蜜月期”正式結束。其實,馬英九與台灣民眾的“蜜月期”,早就已經結束,他的民意支持度一直下跌,就是明證。只不過是多數民眾認為,馬英九的政績不彰,固然是與他剛上任時的一系列失誤舉措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剛接下的是陳水扁八年來胡作非為後所留下的“爛攤子”,要甫一接手就“馬上好”,並不現實。而馬英九就職時正好遇上美國次貸危機及油價高升的國際大環境,作為“海島經濟”的台灣很難獨善其身。因此,人們仍然願意給他機會,希望他能夠盡快調整施政作風,及透過與大陸合作共同推進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以大陸經濟的助力來彌補國際大環境低迷的缺匱。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馬英九與民眾的“蜜月期”,仍未算得上是完全結束。此間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倘是現在再來一次選舉,仍有過半人願意再次投票給馬英九,就是明證。

  然而,“獨派”團體台灣社在馬英九就職百日發起的“嗆馬大遊行”,倘以馬英九當初自設的目標來衡量其“蜜月期”,卻確確實實地是完全結束了。--馬英九在“三‧二二”當選後,並未為自己竟可贏二百多萬票而感到滿意(當時許多泛藍支持者都認為,馬英九只要能贏數十萬票,就可“感謝媽祖庇祐”了),而是驚覺他的對手謝長廷“居然”拿到了五百多萬票!因而決定要做“全民總統”,從疏遠中國國民黨到重用賴幸媛,都在在顯出馬英九要討好泛綠選民的用心。但前日的“嗆馬”遊行,仍有數以萬計的泛綠民眾冒著酷暑走上街頭,盡管“氣勢”遠不如“紅衫潮”甚至是綠軍的“二‧二八牽手護台灣”,但在陳水扁海外匯款案爆發而削弱了“嗆馬”遊行的正當性之後,仍有這麼多泛綠民眾上街遊行,也就證明馬英九當初要討好泛綠民眾的想法,只不過是一廂情願。實際上,在民主社會中,尤其是在兩黨政治的社會現實中,一個政治人物即使是再英明,也不可能攫盡大多數選票。由此,馬英九應當徹底醒悟,他就職前後的“全民總統”路線,已在“嗆馬”遊行中宣告失敗。

  文章說,實際上,其實本來是屬於已經邊緣化的“獨派”團體台灣社所發動的“嗆馬”遊行,其設定的“顧腹肚(政府退稅,穩定物價),護主權(堅持主權,保護台灣),要陽光(陽光法案,清明政治)”等三大訴求,除了其中的“護主權”是明顯的意識形態議題,隱含藍綠鬥爭的性質,而使其正當性受到質疑之外,其他的兩項議題,尤其是“顧腹肚”,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畢竟,馬英九就職以來,不但是股市未如他競選時所預言的將達到二萬多點,相反還跌穿了七千點的心理關口;經濟景氣也陷入五年前“SARS”以來的新低點。如果這場遊行不是由“獨派”團體發動,如果這場遊行不是夾雜了“挺扁”的噪音,可能會有更多的中間選民也站出來。至少,他們有權要對馬英九比照及反省自己在競選時,打出了“拼經濟,救民生”口號。去年六月二十四日國民黨召開全代會,公決馬英九、蕭萬長為該黨提名的正、副“總統”候選人時,馬英九所作的《台灣向前行,台灣一定嬴》演說,劈頭就是“七年來景氣不振、失業率倍增、農產品仍然滯銷、人民實質收入減少”。正是馬英九在競選過程中不斷地宣揚了這個觀點,再加上陳水扁家族的貪污腐敗,使到選民們對“馬上好”充滿期待,也才使他能面對“很會選舉”的民進黨,仍能大贏二百多萬票。如今,他當選並就職後,台灣經濟的實況比他這篇演講話中所形容的情況,不遑多讓。因此,就使台灣社設定的“顧腹肚”訴求,在泛綠民眾中產生了共鳴。甚至一些只是“偏綠”但並非是追求“台獨”的淺綠民眾,並不忌諱台灣社的“台獨”背景,也參加了這場“嗆馬”遊行。

  台灣社發動“嗆馬”遊行的另一項訴求“要陽光”,盡管是台灣社避免讓人將這場遊行與“挺扁”聯想在一起的詭辯之作,但仍對藍軍具有較大的殺傷力。因為“財產與官職收入不相符”的“陽光法案”條款,已經提請“立法院”近十年,就是遭到國民黨籍“立委”的阻延,才未能通過。否則,當陳水扁海外匯款案爆發後,即使檢調機關無法查出這些巨款是犯罪所得,而不能定陳水扁“清洗黑錢罪”,也仍可引用“不明財產罪”將之定罪。因此,台灣社提出的“要陽光”訴求,對曾擔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來說,也是諷刺性極強。

  文章指出,十年前馬英九參選台北市長,把施政滿意度高達七成多的陳水扁攆下台,而使陳水扁既極為困惑也極不服氣(按西方傳統,凡爭取連任的行政首長,倘施政滿意度超過六成,即篤定能當選),此後,陳水扁即持續批評馬英九行政能力差,執行力不高。在馬英九參選“總統”期間,他的對手謝長廷也起勁地批評他缺乏行政執行能力,即使是在自己大輸二百多萬票而落敗之後,仍然聲稱不明白為何在擔任高雄市長時政績不錯的自己,竟然會輸給在擔任台北市長時政績不突出的馬英九。而馬英九就職後百日內的表現,似乎是坐實了陳水扁、謝長廷的批評。

  既然如此,“嗆馬”遊行對馬英九就是一個沈重的壓力。不過,按照“壞事也能變成事”的觀點,只要馬英九能虛心吸取教訓,在撇除“嗆馬”遊行中的意識形態之後,實事求是地看待參與遊行的部份民眾訴求中的合理部份,就能將壓力化為動力,改善自己的施政作風,提高自己的行政執行能力,並完全授權海基會,加快與大陸海協進行協商的進度並向深度、廣度擴展,以大陸經濟發展之“水漲”,促令台灣經濟之“船高”。

  倘馬英九能做到這一點,從某一角度來說,“嗆馬”遊行就不全然是“壞事”了。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