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海歸”有貢獻 人才要留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03 15:14:02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海歸’有貢獻 人才要留住”的社評表示,“香港發展論壇”昨日舉行“回歸學人在香港的情況”研討會。會上透露,自九七回歸以來,在港工作、生活的“回歸學人”約有四、五萬,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回歸學人”即內地的海外歸來留學生,簡稱“海歸派”。據國家教育部今年八月二十日最新統計數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一百二十一萬人,目前已回國的有三十二萬。這三十二萬人,就是“海歸”。而這些“海歸”的一部分並沒有“歸”到內地,而是“歸”到了香港。

  社評說,“海歸”來港初期,人數不多,也沒有引起太大注意,但十年下來,“海歸”不僅人數與日俱增,而且在金融、科技和高教等領域已經成了主力以至高層主管,所有大型金融、財經、學術活動上一定會看到他們的身影以至出現在演講台上,向著本港的精英以及海外來賓用流利的英語作專業演講。而據本港傳媒的調查,近年交稅最多的前列“打工皇帝”,內中不乏在外資大行任高職的“海歸”,他們的年薪動輒以數千萬元計。

  社評指出,而在香港八家大學,“海歸”教授、講師更已成了不少學系的中流砥柱,擔負起主要的教學和科研重責。特別是理工科方面,“科大”曾經獲獎的納米服裝材料研究、“中大”參與國家航天科技“神舟”訊號回收項目,主其事的都是“海歸”教授。

  所以,儘管不少市民對“海歸”的存在仍然比較陌生,但實際上,本港近年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的發展,有“海歸”很大的一份參與和功勞;而“海歸”為了適應生活、融入社會、投入工作,自己也作了很大的努力和付出,包括解決子女學業、家人生活等問題。


  簡單說來,“海歸”就是人才。而這種人才有不同於港產人才的特點,就是視野和經歷都比較寬闊,對內地、海外、本港不同社會和文化都有所接觸,語言上中英兼擅,了解國情和歷史,在內地還有一定的人脈關係。這種人才,本港自己“出產”不多,但正是社會和經濟發展所必須,因此,如何進一步創造條件,吸引“舊海歸”留下,吸引更多“新海歸”繼續來投,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課題。

  事實上,當年大批“海歸”來投,是因為海外不願留或不能留,但內地又不願歸或不能歸,所以才造就了香港“冷手執個熱煎堆”的歷史機遇。但這一機遇眼前已發生了重大變化,內地的科研條件、機制、氛圍以至學術、就業自由,都已比十年前進了一大步,大批優秀“海歸”不僅在金融、外貿、財經、科研等領域大展身手,有的更已走上了政府工作領導崗位,正是學以致用、報國有門,像十年前般擔心回去後得不到重用、發揮不了所長的局面已經不再。如果本港包括特區政府、大學校方不在工作、生活、居留上創造更有利條件,恐怕“海歸”這一“才路”未來會有中斷之虞。

  社評認為,人才競爭是本港當前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海歸”就是本港這支球隊的優質“外援”,只有把“外援”的心留住,跟本土球員待遇一樣,大家並肩作戰,才有可能拿金牌贏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