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早報:泰國,惡質民主又一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10 07:53:24  


  丘吉爾說過,除開其他政府形式不說,民主是最糟糕的政府形式。這是一個曾經吃過民主苦頭的英國政治家的心底話,有幾分的調侃,但更多的是無奈。民主這東西,理論上是個好東西,但一碰上現實,往往卻不是個東西。這是因為,民主制度的落實須具備許多先決條件,莫說在亞洲,即使是在老牌的歐美,現實中的民主其實也是捉襟見肘的。很多國家究實都不完全具備實行民主制的必要條件,包括泰國。

  現實中的民主,不僅多種多樣,也沒有一個真正臻於民主的理想境界。當今世界民主國家占了絕大多數,但斤兩各自不同,民主程度固然各異,客觀政治效果也參差不齊,好壞不一。我們在民主的道路上摸索前進,摸著石頭過河,至今不過半個世紀,因此,別輕易相信我們的民主已經成熟了,別國的經驗,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還是有很多可資參照和借鑒的。

  台灣式的民主,固是惡質民主一例,歷史更加悠久的泰國式民主亦然。南方朔說,(台灣)民進黨已注定將成為未來政治教科書上惡質民主的警示教材。我想,泰式民主同樣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教訓。 

  美國學者羅伯特·達爾(Robert Dahl)認為,民主的實現應具備五個關鍵性條件:一、政治上,文官政治,軍隊和警察控制在由選舉產生的官員手中;二、經濟上,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三、文化上,公民具備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四、國內,不存在劇烈的文化衝突;五、國際上,不存在強大的敵視民主的外部勢力(包括國內反民主勢力)。

  各有山頭的利益集團

  泰國推翻君主專制已有70幾年的歷史,但至今也算不上是個成熟的民主,反倒像個民主的怪胎。之所以說它是惡質民主,主要是因為它和台式民主一樣,分裂社會,撕裂族群;權錢勾結,民不能做主。

  時下一些為台灣和泰國民主辯護的人,總是要人看到民主的好處,相信民主之可行,而不願正視現實中嚴重的政治弊端,甚至迷信單靠民主制度就能解決所有的弊端。這就好像明明看到沒穿衣服的皇帝在當衆出醜,卻硬是要稱贊那看不見的新衣有多麼漂亮。就這樣,泰國民主折騰了幾十年,既死不了,也長不高。十足是個民主的怪胎。

  泰王和軍隊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在泰國的政治中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軍隊往往不是聽命於民選的政府。2006年,前首相達信被軍人政變推翻前兩個月,曾任陸軍總長和首相的泰王蒲眉蓬首席顧問布勒姆,在向一群年輕軍官訓話時就曾這麼說:“士兵就像馬兒,政府只是騎師,不是馬主,你們是聽候國家和國王陛下差遣的馬兒。”(9月5日《聯合早報》引述路透社特稿)

  過去74年來,泰國民主歷經了18次政變,憲法也經過無數次的中止和修改,泰國民主卻沒有因此運轉起來,反之,它一直在政變、政府輪替、民選、軍管的怪圈中打轉,首相換了一個又一個,除了達信,幾乎沒人有本事任滿一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1932年軍人政變推翻君主專制制度之後,泰國才出現民選政府,但軍人卻不時發動政變,把政府攆下台。泰國平均每四年發生一次軍人政變。”(同上)

  泰國民主往往導致政局失控,陷於混亂,而本來應該受民選政府指揮的軍隊,反倒不時成了撥亂反正的力量。這是多麼的諷刺!但選擇一味盲目謳歌民主而不顧現實的人,卻仍然像稱贊皇帝的新衣一樣,稱頌著泰國的民主和台灣的民主。也許是因為在這兩個地方,動輒有數以萬計的人走上街頭示威。殊不知,示威所反映的往往不是民主,而是民主的失敗或失效。

  經濟上,泰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應該算是具備民主的經濟條件了,但是事實不然。現實中,市場經濟也有很多變種。泰國經濟主要是操控在利益集團和大家族手中,城鄉之間貧富鴻溝巨大。前首相達信就是因為財雄勢大,走民粹主義路綫,到鄉村地區收買民心,獲得廣泛支持,不僅做滿一屆首相,還在大選中連任。

  但是,達信個人、家族、政黨和相關利益集團勢力的擴張,卻無可避免地傷及其他人的既得利益,因此也引起強力的反彈,有人甚至指他蔑視泰王,使王室感到不安。對各自為政,各有山頭的利益集團(包括泰王和軍方)而言,有一個強大的政府也并非好事,因為那意味著他們無法或者難以過著藩鎮割據的日子,也無法再從弱勢政府無力監控全局的情況中得益。於是非要去之而後快。達信終於在政變中被趕下台。

  惡性循環的怪圈

  泰國公民是否具備民主信念和政治文化呢?看來未必。在最新的這場倒沙瑪首相的運動中,主導抗爭的反對派人民民主聯盟(簡稱民盟,PAD)首領林明達竟然公開倡議廢除民選國會,認為大部分泰國國會議員應該通過官委而不是民選。其所持的理由更是荒謬:鄉村區的選民教育水准低,很容易受到達信的操縱,不懂得明智地投手中的一票。這對鄉村地區支持達信勢力的泰國人而言,無疑是莫大的侮辱。

  說白了,在民盟的領袖看來,支持達信的選民就是智慧不够,不懂得選出一個民主政府,所以,要徹底清除達信勢力,包括被視為達信代理人的沙瑪及其人民力量黨,唯有改變現在的選舉制度。那麼,至少在民盟領袖眼中,泰國公民是不具備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的。當然,他們“只看見弟兄眼中有一粒灰,卻不想自己 眼中有梁木”。

  然而,那些參與民盟示威的群衆似乎不管這些。他們似乎只聽到林明達聲嘶力竭的呼喊:我是為了拯救民主免受貪官濫用而奮鬥。

  這是民盟的“民主”,由民盟來作主吧。有些泰國人也許會感嘆:啊,民主,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然而,也猶如台灣,總有一大群泰國人死心塌地地支持民盟,參加示威,占領首相府大院。民盟的行動已引來沙瑪支持者的反擊,雙方對峙,局勢緊張,泰國社會也明顯分裂。在這種情形下,泰國民主是物腐蟲生,根本無需外力介入,內鬥已足以讓它深陷泥沼,動彈不得。

  和台灣人一樣,泰國人看起來也是同文同種,沒什麼語言、文化、宗教種族上的大分歧。不幸的是,政黨政治和利益政治就是有本事惹是生非,挑動民衆的情緒,形成社會的分裂和對立。這是很多地方的民主政治通病,泰國與台灣并非例外。關鍵點是不是公民欠缺民主的信念和政治文化呢?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縱觀以上各點,足見在泰國,實現民主的關鍵條件都是很薄弱的。因此,也難怪泰式民主始終難以跳脫那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民盟領袖林明達說:“民主在這裡實施了46年,我們一直碰到相同的惡性循環。這個制度肯定有某些差錯。”人們倒要問:是制度有差錯,還是水土不服?還是……唉!

  現實中的民主問題多多,看別人,想自己,也許我們應該自忖,我們真具備充分的民主政治文化嗎?民主道路維艱,讓我們繼續謙卑地學習,謹慎地摸著石頭過河吧。(來源:聯合早報 作者吳俊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