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緣何以“彈丸之地”奪殘疾人體育大成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10 19:17:48  


 
  香港輪椅擊劍隊教練的劉軾則認為香港面積小,也是取得成績的一大優勢。“傷殘人士出行不便,地域太遼闊了反而不利于運動員經常見面切磋。”他說,香港地方小,大家可以常常到一起訓練,共同進步,提高整體水平。

  “此外,我們注意不斷研討改進技術、完善訓練方法。”劉軾說,每個運動員的傷殘情況都不同,在訓練中必須講究手法細膩,要逐漸發展出一套針對各個運動員情況的專業訓練方法。”

  劉軾連續參加過7屆殘奧會,在國際上獲得的獎牌“太多了,自己都數不清楚”。已50多歲的他每天要在一家貿易公司從上午9時工作到下午6時,然後駕車去訓練場,義務給運動員當教練,直到晚上10點。

  “當然會有點累,但這是我的興趣所在,希望將自己的經驗全部教給新一代運動員,”劉軾說,“我能夠明白其他傷殘運動員的心態,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要,因此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香港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是香港殘疾人運動員徵戰國際賽場的強大後盾。特區政府撥款5000萬港元成立了香港展能精英運動員基金,為殘疾人運動員運動事業的各階段及退役後提供支援。香港賽馬會每年10億港元的捐款中,也有相當部分用于發展傷殘人士體育運動。

  傷殘人士的生存狀態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縮影。香港雖小,卻是“國際大都市”,在金融、航運等經濟領域以及影視等文化領域都取得了驕人成績,這其中,以人為本、自強不息、平等關愛、包容共濟是最重要的“軟”性因素。香港傷殘人士的體育成就,也同樣源于此。

  “在協會工作一年後,我就深深理解了為什麼香港殘疾人運動員能有這樣的成績。”廖凱欣說,人生不會很完美,但大家都用心向前走,無論是健全還是傷殘,每個人都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