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俄可能共同研發大型軍用運輸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12 12:43:27  


  中評社北京9月12日電/俄羅斯與中國在武器裝備的合作上“已經走過了蜜月期”,這是西方媒體報道中常見的觀點。然而,俄羅斯與中國近日恢複大型軍用運輸機談判的消息,證明西方媒體的判斷過於武斷。 

  據俄羅斯紐帶網報道,9月5日,俄羅斯國防產品出口公司負責人宣布,俄方已與中國恢複了就提供伊爾-76軍用運輸機和伊爾-78空中加油機相關合同的談判。 

  俄中途加價導致合同凍結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引進俄制伊爾-76大型運輸機。2001年前後中俄進行接觸,准備引進新一批伊爾-76。經過數年艱苦談判,終於在2005年達成協議,中國向俄羅斯訂購34架伊爾-76MD軍用運輸機和4架伊爾-78MK空中加油機。當時合同的總價值是10.45億美元。 

  然而,變故就發生在合同簽署之後。當時美元急劇貶值,金屬原材料價格上漲,俄方覺得在新變化面前再以原來價格出口不劃算。更讓俄方感覺“吃虧”的是,中俄合同簽署後不久,俄方向約旦出口了一架改進型伊爾—76,標價大大高於給中國的報價。

俄方開始反悔。與此同時,俄聯邦為加強對軍工企業的整合和宏觀管理,也為了將利潤集中到本國企業,將本來由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飛機制造聯合體負責的飛機總裝工作轉移到俄境內的烏裡揚諾夫斯克,飛機的生產成本由此進一步發生變化。 

  於是俄方向中方提出合同加價到15億美元的要求,交易就此陷入僵局。2006年3月,中方凍結合同。據外媒報道,當時38架飛機中已經有15架處於半成品狀態。  

  重啓談判雙方各退一步

  近一年來,僵局有所鬆動,雙方重新回到談判桌前。外媒分析說,中國部分接受了俄方關於美元貶值和成本上升的解釋,但由於伊爾-76已經有些過時,中國加價的回報很可能是引進伊爾-76的升級改進型:伊爾—476。 

  而俄方轉變策略,願意與中方重開談判事出有因:一方面,總裝生產綫移回國內後,俄方迫切需要讓它運轉起來,否則空置的成本也是個不小的數字。另外,俄方有意讓伊爾-76逐漸退出舞台,開發新一代性能更佳的大運輸機,但升級研發的經費需要靠出口換來。另一方面,中國已經在大飛機研發上加大了步伐。俄方認為,這是伊爾-76進入中國的最後機會,不得不綜合權衡利弊,抓緊時間談判。 

  西方媒體分析,中俄伊爾-76交易很有可能以中國提價、俄方提供新型機并向中國提供相關技術的方式達成妥協。

  中俄共同研發并非不可能

  曾幾何時,俄羅斯軍火以物美價廉而著稱於世,歷年軍火出口額不斷攀升。但近幾年來,俄羅斯軍火出口卻屢屢亮出紅燈。 

  除中俄伊爾-76交易受挫外,俄羅斯與印度的軍火貿易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在價格上漲的同時,俄羅斯軍火的用戶們發現,這些年來俄羅斯的武器并未有明顯的性能提升。當西方戰機進入第五代,新型武器正在不斷出現之時,俄羅斯軍火商們似乎還在吃蘇聯時期的老本。 

  有分析預測,未來俄羅斯與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軍火交易合同可能會減少,而技術合作合同可能會增多。俄與有關國家共同出資、出技術,研發新型武器將會在未來一二十年裡逐漸多起來,而未來中俄共同研發新一代大型運輸機,在2020年前一起實現空軍主力運輸機換代的可能性也并非不可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