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產品質量有何問題 質檢總局長一年前這樣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17 10:03:00  


李局長義正詞嚴地指出……
  全面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堅決維護人民利益和國家形象——在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  李長江 (2007年7月17日)

  這次緊急會議,是總局針對當前產品質量監管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決定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有關部署,分析當前產品質量監管,特別是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明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任務措施,動員全國質檢系統各級機構和廣大幹部職工,認清嚴峻形勢,增強憂患意識,振奮精神,狠抓工作落實,全面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堅決維護人民利益和國家形象。下面,我講四點意見。

  一、當前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面臨嚴峻形勢

  近年來,我國產品質量監管取得了很大成績,監管制度基本建立,監管措施不斷加強,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為推動經濟增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當前我國產品質量,尤其是食品質量安全,出現了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這些挑戰,既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壓力前所未有,我們必須認清形勢,果斷應對,拿出堅決有力的措施。

  (一)國外媒體蓄意炒作,制造中國商品威脅論。

  今年3月份以來,“美國寵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引發了境外媒體對中國出口食品乃至出口商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炒作,制造中國商品威脅論,把中國商品妖魔化。繼而,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對我國的出口食品和日用消費品等,采取了一系列限制進口的措施。這次炒作不同尋常,不僅來勢迅猛,而且充滿敵意,惡意攻擊誹謗,大有不達目的不肯善罷甘休之勢。

  一是由點到面不斷擴大炒作聲勢和影響。美國寵物食品“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引發了境外對我國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尤其美國媒體大肆渲染我食品安全問題,先後炒作鮎魚藥物殘留事件、冷凍魚致人中毒事件、巴拿馬藥物中毒事件、二甘醇牙膏事件、中策輪胎安全事件,等等,炒得沸沸揚揚。由於受美國主流媒體的影響,歐盟、加拿大、瑞士、新加坡、日本、南非、韓國、巴拿馬、越南、馬來西亞、澳大利亞等國的一些媒體,都參與其中,反複報道我國出口牙膏、牛肉、蒸米、寵物食品、植物蛋白原料、水果、蔬菜、大米、水產品、玩具、紡織品、陶瓷、兒童沙灘車、輪胎、風味食品等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妄加評論,給我造成了極大影響和損失。

  二是把個別產品的問題上升為對中國制造的普遍懷疑。這次蔓延到許多國家對我國食品問題的炒作,雖然都是針對個案的產品,但一些國外媒體,動輒以“有毒”、“致癌”、“污染”等字眼,把個別食品問題說成是整個中國食品的問題,把個別不法企業的問題說成是中國政府監管體制的問題。而且由食品擴大到其它產品,用意十分險惡,有意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食品乃至“中國制造”的普遍懷疑和擔憂,破壞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聲譽,制造“中國產品安全威脅論”,把中國產品妖魔化,達到在經濟上嚴重影響我產品出口貿易,在政治上破壞我國的國際形象的目的。一些媒體甚至建議,目前最有效的辦法是把“中國制造”的標簽視作假冒偽劣的警示,進口商、零售商不要經營中國商品,消費者應當拒絕購買任何中國產品。

  三是從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質疑對華貿易政策。近來一系列出口產品問題的發生,使美國方面對我國一些企業的商業道德失去信任,對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產生懷疑。美國消費聯合委員會官員發表評論:“中國出口的商品安全問題日益嚴重且涉及多個領域”。美衆議院農業撥款小組委員會主席德勞羅稱:“中國商品幾乎每天都出現新問題,已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有的媒體甚至對食品安全問題借題發揮,提出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缺乏適當的國內經濟和社會基礎,認為中國政府控制食品安全及相關問題,至少還需要一代人的時間。同時,認為美等西方國家對中國進入全球經濟體系并沒有做好准備,未能及時更新進口產品監管體系。有的媒體還說,美國的產品安全政策已過時,應專門制定一套針對中國進口商品的政策和制度,要向中國施壓促其改變做法。

  四是惡意炒作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圖。盡管總體上看,我國出口商品質量安全是有保障的,以食品為例,近幾年我出口食品的質量合格率都在99%以上,略高於我自美國進口食品的合格率。2006年,我國出口食品總體合格率達到了99.89%。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媒體大肆炒作,打壓和抹黑“中國制造”,具有明顯的政治背景和意圖。一是借質量問題壓制中國。敵對勢力根本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中國的崛起,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特別是出口額倍增深感不安,擔心衝擊既得利益和既有秩序,有意在容易引起公衆關注的食品和消費品安全上作文章,損害“中國制造”的聲譽及我國形象,牽制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同時增加在政治經濟問題上與我討價還價的籌碼。二是政黨利益之爭的需要。美國民主黨掌握國會後,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上升,相關利益集團極力推動政府對境外產品采取限制措施。美國大選臨近,貿易問題牽動美就業形勢和經濟競爭力,成為美國內政治敏感話題和大選重要議題,各派政治勢力競相加以利用。一些政黨為拉選票,首先把中國作為攻擊目標,把制裁中國作為其政策的首選,刻意在中國產品的質量上作文章。三是美國貿易政策的需要。美國會的一些議員和一些對華不友好的勢力將我作為解決美貿易問題的主要目標,除在人民幣、知識產權等問題上施壓外,有意借質量安全問題拿我輸美產品開刀,從而向政府施加壓力,限制中國產品進口,并作為籌碼抬高對中國的要價。其用心之險惡,我們必須提高警惕。

  五是惡意炒作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國外媒體的炒作,已經引發了包括美國、歐盟、加拿大、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連鎖反應,先後對我出口食品、玩具、機電產品等采取嚴格檢查措施。美國已對我國出口的所有植物性蛋白采取扣留檢驗措施,對我國所有的出口牙膏實施檢驗,對中國制造的150萬件玩具火車實行召回,對中國的沙灘兒童車、輪胎等發出警示通報,對中國進口水產品進行評估,同時加嚴檢測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其它一些國家和地區也在跟近,不斷擴大對我產品的制裁。國外的這些制裁已經對我國出口企業造成很大損失,一些國外進口商停止執行合同,有的還大量退回已經進口或在途商品;我國南部沿海一些對美水產企業出口停止,經營陷入困境。

  (二)國內質量安全問題突出,仍然存在很大隱患。

  當前我國產品質量,特別是食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比較突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水平相比,與人民群衆的期望相比有很大差距;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與又好又快的發展要求相比有很大差距。

  一是我國產品總體上檔次低,可靠性不強。目前我國產品標准水平仍然不高,采用國際標准的不足60%,許多重要工業產品采用國際標准或國外先進標准低於50%。多年來我國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徘徊在80%左右,一些產品可靠性不強,故障頻發,甚至帶來安全隱患。據估算,目前我國每年因產品質量差直接造成的損失超過7600億元,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生產能力,而且浪費了資源,消耗了能源,污染了環境。

  二是自主品牌不多,市場競爭力不強。由於質量低,我們缺少知名的、有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和國際品牌。我國制造業總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有200多種產品的產量占世界第一,是名符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但從質量和競爭力來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包括一些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在2006年美國《商業周刊》“全球最有價值100個品牌排行榜”中,我們沒有一個品牌。由此我們一些產品利潤低、競爭力不強。

  三是制假售假屢禁不止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一些企業忽視質量,不按標准組織生產,有的甚至唯利勢圖,惡意制假售假,嚴重危害健康安全,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壞影響,人民群衆反映強烈,意見很大。特別是一些涉及人民群衆生命健康安全的食品、藥品等,由於質量差和假冒偽劣,問題頻發,影響很壞,成為社會焦點問題。

  四是食品質量安全隱患嚴重。從我國的整體情況看,食品安全整體水平偏低。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的合格率更低,問題很突出。雖然獲出口注册登記企業整體水平相對較高,但有的企業存在自檢自控體系不完善、自律意識不強、不按標准生產、不能持續滿足衛生注册要求等情況。種植養殖源頭問題仍然很多,疫情疫病和農獸藥殘留問題尚未得到明顯解決。一些企業守法意識差,誠信意識淡薄,大量存在見利忘義、摻雜使假、逃避檢驗監管的現象。如近幾年,在出口水產品多次截獲禁用藥物殘留,夾帶鉛塊、章魚泡水,在出口歐盟的春卷中截獲禁止進口的禽肉。這些不講誠信,甚至是不講道德的行為,產生的影響非常惡劣,造成的危害非常巨大。

  (三)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仍然存在大量薄弱環節。

  盡管我們不斷加強了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力度,但目前差距仍然很大,薄弱環節很多,加上國外技術標准門檻越來越高,一些企業誠信度差,違法違規現象嚴重,以及監管體系自身的不足等因素,使我國質量安全監管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一是從源頭監管的工作沒有完全到位。目前市場及出口產品中的產品質量問題說明,我們在生產源頭監管沒有完全到位,把好廠門沒有完全到位。目前大量的事實說明,有的企業不按標准生產,偷工減料,濫用添加劑、色素,使用非食品原料,甚至使用有毒有害物質,對這些嚴重違法違規生產企業,少數地方存在監管不力、處罰不力、打擊不力的問題。

  二是企業逃避監管的現象嚴重。一些出口企業無視進口國的法律法規和標准規定,采取弄虛作假、偷梁換柱的手法,通過非正常渠道出口,致使摻雜使假、假冒偽劣不合格商品流人國外市場。美國FDA今年4月份扣留的137批我國不合格食品中,有77批屬於逃避檢驗檢疫,通過偽造編碼、冒用其他品名等方式出口,這一部分占到了總數的56%。一些國內生產企業千方百計逃避質量監督,有的無證生產,有的超出生產許可範圍進行生產,還有的違規使用添加劑或不按規定接受監督檢查。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