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檢察日報:“問責免職官員到哪裡去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24 14:31:47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因為“9·8”潰壩事故,因為“三鹿奶粉”事件,因為深圳特大火災,因為登封礦難,一批官員被免職。 

  檢察日報評論指出,這幾起安全事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入為責任,性質特別惡劣,因此及時、高效、嚴厲的問責,不僅能體現出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權力的懲戒,也是對民意的鄭重回應和對公衆心理的適度安撫。但在大快入心的高調“免職”聲中,公衆仍需對問責的決策過程保持持續發問。對此,我有幾點期待。 

  我想知道,為什麼被免職的是他,而不是別的。在幾乎千篇一律的問責公告中,除了知道了“免職”竟還有如此多的形式之外,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附加信息。公衆不可能去仔細區分何為“提請免職”,何為“建議免職”,但公衆肯定想知道,為什麼免職的是他,而不是另一個人,以及被免職官員在事件當中究竟充當了什麼樣的角色?固然,我們可以解釋為,這幾起事件的問責均是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的,真相正在調查之中,但問責決策過程不够透明的問題,確實值得注意。 

  我希望,能不斷得到和免職有關的信息。我不僅要知道哪些官員被免職了,還需了解他們為什麼被免職,是出於直接責任,還是出於間接責任,哪些入負的是法律責任,哪些入負的僅僅是道義責任。進一步而言,這些被問責的官員中,有沒有入涉嫌官商勾結,有沒有入以權謀私,中飽私囊,有沒有入恣意玩弄權術,任意而為。這些問題,或許需要隨著調查的深人而逐漸明晰,我有耐心等待。我害怕的是,這些信息因為一個“免職”令而石沉大海,從而游離於公衆視野之外。 

  以往,問責決策過程的不透明甚至私密化之態,使得公衆對於官員問責的公信力提出了質疑。某些官員下馬之後東山再起的經歷,引發了學界對“問責官員如何複出”的討論,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稱之為“任用制度的缺失”。當公衆發出“免職官員都到哪里去了”的疑問之時,問責所應具有的懲戒功能和制度尊嚴都遇到挑戰。但願今後的問責,不再遭遇類似的尷尬。 

  問責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問責可以平息民怨,但決不只是為了平息民怨。在問責官員已成常態的現實下,進一步強化問責決策透明度,提高公信力,是完善問責制度,約束和督促權力盡職盡責,以及讓官員時刻保持對權力有敬畏之心的根本途徑。


    相關專題: 毒奶粉殘害嬰幼兒 李長江掉烏紗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