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泉:飛彈的撤除問題,不是不能做,而是要看時機和條件,必須在確保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和兩岸人民共同利益的前提下進行。 |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電(評論員 李家泉)台灣島內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之後,兩岸關系已出現全面緩和與改善的情況,於是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問題就浮上台面了,而這又必然會涉及到政治互信機制問題。9月4日,中國評論通訊社和中國評論月刊在台北舉辦了研討會。本月23日,香港鳳凰衛視邱震海先生邀請了參加過這次會議的台灣退役海軍中將蘭寧利先生和我,就此進行了交流和對話。現將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綜合簡述於後。
(一)兩岸軍事互信和政治互信。僅就兩岸關系來說,什麼是政治互信?那就是台灣承諾不搞“台獨”或“法理台獨”,也不搞“獨台”或“法理獨台”;大陸承諾不用武,不搞武力統一。雙方通過談判達成協議,借以建立一種政治互信機制。而軍事互信機制,則必須建立在政治互信機制的基礎上。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是從屬於政治的,沒有一個中國作基礎的政治互信機制,軍事互信機制是很難建成的,即使建成也像是在沙灘上壘建起來的大廈,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
這裡講的一個中國作基礎,并不是只指口頭上的,文字上的,而主要是指在實踐行動中絕不可以違背一個中國的原則。
(二)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內容。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在建立政治互信機制的基礎上,軍事互信機制可以包含有以下內容:
(1)台灣軍隊對中國大陸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
(2)兩岸軍隊互稱對方為“友軍”;
(3)宣布結束兩岸長期存在的敵對狀態;
(4)兩軍開展相互友好訪問,退役和現役軍人都可參加;
(5)兩軍可以互派代表參觀對方的軍事演習;
(6)台灣軍備應保持在不威脅對岸安全的水平;
(7)兩軍可以相互通報自己的重大軍事行動,如軍演等;
(8)雙方均不派遣軍情人員至對方進行幹擾破壞。
(三)兩岸軍隊相互關注的問題。就台灣方面說,其最關注的是大陸會不會武力攻台?會在什麼情況下攻台?與此相聯系的自然是大陸的軍費開支和武器配備水平。
而中國大陸目前最關注的是:(一)所稱“國軍”的戰略目標為何,一句話:“為誰而戰?”(二)如果台灣三軍統帥是“台獨分子”,會不會聽從指揮?(三)如果外國勢力介入台海支持“台獨”,會否配合他們打自己同胞?(四)台灣軍隊從來都信奉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如今這個民族主義還要不要?
有人說,台灣軍隊已經“國家化、法制化”了,任何個人都不能輕易指揮調動軍隊。然而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許多違背中華民族利益的事情,不都是在一些光明堂煌的所謂“自由”、“民主”、“愛台灣”的口號下幹出來的嗎?軍隊事實上是參與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