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但如果任由農產品漲價,又會使得城市的通貨膨脹形勢更為嚴峻?
陸學藝:對,這是個問題。所以說,農村的改革不只關係到農村,它是綜合系統的配套工程,要分析各方面相關因素,審慎推進。國家采取的由下而上的路子也是對的,有條件的地方先試驗,再總結,更正試驗,最後推出總體政策。
《21世紀》:在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方面,如何進一步改進?如何構建更有利於城鄉一體化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陸學藝:財政稅收制度要進一步按照市場經濟的路子走,但長遠看,光有財政“輸血”的支持,農業稅的減免還不行,要在農村體制理順,增強農民自身“造血”功能上下功夫,通過工業化、城市化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出來,將現有戶口制度逐步改革,將束縛農民的體制,逐漸全面打破。
《21世紀》:重慶等地在進行城鄉統籌綜合試驗時,將農民工問題的解決,作為城鄉統籌的突破口。你的看法是怎樣的?
陸學藝:兩億多農民工的問題關係重大,目前國家已經在其社會保障政策領域著手突破。但長遠看,還是要解決身份歧視和“同工同酬”。由於戶籍“鴻溝”,幹一樣的活,城裡人和鄉下人工資不一樣,保障也不同,最少的也懸殊三分之一,這些都說明一定程度上還是農村繼續在“補貼”城市的發展。
改革的方向也就是要爭取實現“同工同酬”。同時,在城市社會保障基本覆蓋的情況下,擴大農村各項保障的覆蓋面。就之前的數據分析,其實對農村、農民工進行補貼,金額并不大,比如我們對農村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投入百多億就能解決。關鍵是看去不去做。
《21世紀》:也有專家建議將“產業化”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點?
陸學藝:光靠產業化肯定不行,最早的時候農村也靠鄉鎮企業,到現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能生產的東西基本上都在生產,而且像以前那樣兩三萬建個廠不可能了,市場都被佔沒了,現在要發展只能是在個別地方個別企業。
而且發展方式也不能求同,就發展較好的先進村看,諸如江蘇華西村(3.56,-0.39,-9.87%,吧),北京韓村河,基本上跟農業沒有太大關係了。
下一步的產業化要在引進資金、規模化種植養殖、延長加工產業鏈上做文章。要提高農業產出效益,把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田地上解放出來,并為這些勞動力提供新的崗位。
這也是很多發達國家行之有效的經驗,比如日本、韓國包括我國的台灣地區,人很多,地比我們還要少,但人家的農業能發展得不錯。下一步還是要將城市和鄉村打通,用工業化、城市化的路徑,真正帶動農村地區的發展。
可以說30年前的“包產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下一步需要往前走一步,讓市場經濟也真正讓農民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