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3日電/聯合報今天發表臺灣前“監察院長”王作榮的文章,深度點評金融風暴與臺灣當前時局,耐人尋味,主要內容如下。
二次大戰剛結束,日本國亡家破,民窮財盡,想重建經濟而資金無來源,日本政府乃想出兩大奇招。(一)日本銀行(中央銀行)印鈔票借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再以之轉供給企業,這當然引起嚴重的通貨膨脹,這即是當時有名的赤字融資,在經濟學上即是強迫儲蓄,在廢墟上重建了日本經濟。(二)在日本稍有小額儲蓄後,日本政府建立財政投融資辦法,命令郵局儲蓄存款轉交給政府,由政府用於經濟重建的融資上,日本政府保證儲金的安全及適當報酬。
日本以上這兩種策略成為戰後從廢墟中變成經濟大國的主要支柱之一。第二種辦法相當於台灣現在所說的主權基金,只是日本用於重建經濟,台灣用於無效果的救股市。
建議:一、無論為經濟或政治目的,馬政府都應該大聲叫出設立一個“重振經濟委員會”之類的組織,派幾個像樣的人才來主持,以行政命令移轉部份郵政儲金作公共工程投資,特別是水災區重建之用,從根本上擴大內需,增加就業,這就是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就是挽救股市的根本之最。馬政府實在是死氣沉沉,面對如此作秀的天賜良機,竟然紋風不動。
二、我對台灣經濟前途基本上是樂觀的,我將股民分成二種;一種是長期持有的績優股,坐收股利與資本利得的投資者;一種是搶帽子利益的投機者。我誠懇的勸告投資股民,堅定持有股票,不要搶著低價賣出,一賣就賠定了,也許一、二年股市會變好。
再談蔣經國時代的石油危機政策—一拖解千難。一般將蔣經國時代應付石油危機神化了,完全不是事實,一九七二—八三年是蔣經國全面掌權時期,也是國府遷台以來最動蕩的時期,政治上有退出聯合國、日、美斷交,再加美麗島事件,經濟上有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一九七八—八○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百物齊漲,市場一片搶購囤積,驚心動魄、社會震動。
此時海外經濟學人蔣碩傑、劉大中提出的解決辦法,是新台幣升值藉以阻斷國外漲價影響,這對當時搖搖欲墜的出口是雪上加霜,行不通。“國內”經濟學家包括我在內,建議油電價充份反應成本,而且要一次漲足,衝擊太大,不為蔣經國所接受。蔣經國自己的政策是遵循傳統,儘量壓低油電價,管制物價,嚴懲囤積居奇。結果是中油、台電照賠,物價照漲,囤積居奇照做。這個政策的後果,不談經濟理論,僅在兩個有趣的實例:(一)在台灣有航線的國外班機,都在台灣加油;(二)台灣漁船賣配給油比捕魚利益大,都以賣油維生。
蔣經國時代的石油危機就在這種情形下度過,一直拖到國際油價及通貨膨脹穩下來,台灣經濟也就恢復了正常。實施這種拖政策而能安然度過難關,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經濟底子厚,經得起拖;(二)政府官員威權夠,挺得住拖。台灣現在有前者,無後者。
繼之而來的是國際性經濟衰退,台灣並未強烈感受到,一般都歸功於蔣經國的十項建設。蔣其實並非十項建設原始構想者,不過,沒有蔣的採納與監督推動,十項建設不能如期完成,而這一段時間正是國際經濟衰退時間。
建議:三、台灣經濟問題的解決與前途發展,對內靠政府帶頭的公共工程建設,對外靠對大陸的出口,這兩點都需要有能力的官員與政府帶領。
四、所以我建議馬必須改組府院,建立一個有起碼尊嚴與深獲人民信賴的執政團隊,大刀闊斧的興利除弊,進行革新。
五、府院都必須起用新人才或舊人新用,這些人必須要有一定的品格與膽識,一定的氣魄與能力,站出來就像一個“國”之大臣,給人民以信賴感與尊敬感。
六、請馬及其團隊慎擬長短期施政大綱,將那些什麼六三三丟到垃圾桶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