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大公報:自由主義時代結束 中華文明開拓天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17 10:21:23  


  中評社香港10月17日電/近日歐美競相出台規模巨大的強力金融救亡方案,包括注資、貸款及擔保等多樣措施,涉及資金高逾三萬億美元,已相當於中國的GDP。但幾天來金融市場仍然波動,拆息回落緩慢,看來要恢復信心還須時日。雖然仍需面對經濟衰退及財政負債等問題,預料方案仍將有助穩定歐美金融體系,為根治危機提供緩衝期,另一方面,大量注資把金融機構國有化,將在未來幾年內為西方金融體系帶來巨大的體制變化,其重大意義不容忽視。

  香港大公報今天社評說,以英國為代表的拯救銀行方案,是通過注資及擔保貸款等手段來支持幾家主要大銀行,從而建立穩定的金融業核心。銀行的國有化,則方便政府直接監督並引導發展,希望能對渡過難關有利。這種模式與中國銀行體系十分相似:中國國家控股五大商行成為業界重心,對穩定金融業有關鍵作用。

  當英國銀行體系趨近中國模式之際,美國亦正在另一領域作機制創新:聯儲局通過購買商業票據,繞過銀行系統直接向企業注資。這與財政部在救援金融機構時同樣要有所甄選,因而在這兩大部門形成了選擇性地支持行業、企業的功能,起到由政府直接引導資源流向及發展方向的作用,初步具備了如中國計委(現為發改委)的經濟指導性計劃功能,故同樣是在趨近中國模式。

  社評指,上述新發展的背後,包含了重大歷史意義。首先,這表示八十年代由裡根及撒切爾夫人開始的自由主義經濟時代終結。

  放任自流的去規管化(de-regulation)經濟政策最終釀成大禍,令資本主義發展要轉入新的再規管時代(era of re-regulation),金融業及市場的結構將隨之大變,新的更嚴密的監管環境將形成,而主導世界多年的自由主義英美模式(Anglo-Saxon model)將要退位,更多政府幹預模式將現。

  其次,這也表示了不同體制的趨近。

  三十年前出現近代歷史的一個轉折點:中國啟動改革開放,由吸收資本主義的方法來為社會主義注入新生命,開拓了具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發展道路,並由此推動中國迅速崛起,改變了世界地緣政經格局。

  現時又見證了另一歷史轉折點:西方要進行大改革,由吸收社會主義的方法來拯救陷於絕境的自由資本主義,希望使其由轉型重生。在這過程中出現了西方比較經濟學所描述的兩種體制匯聚(convergence)的現象,為兩制互動的實踐掀開新頁。

  最後,這還反映歷史的螺旋發展軌跡。

  近二十年前蘇聯瓦解,西方宣布共產主義失敗,有美國學者稱之為歷史的終結(end of history)。今天因英美模式的失敗及被迫轉制,而完成了一個循環,或可稱之為歷史的再生(rebirth of history)。更為諷刺者是,不少西方人士要求或希望中國出手相助,實際上是要共產黨打救資本主義。

  社評最後說,歷史的變幻每令人驚訝,而在這重要轉折時刻,中國亦面臨巨大的新挑戰與機遇:一直以西方為師的改革開放今後難度更大,因要作更多的自主體制創新,但這又將為中華文明貢獻世界開拓了廣闊天地,中國崛起及民族復興的最終成功,也將要看這方面的成績。


    相關專題: 百年一遇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