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0日電/新華社19日對外正式公布《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央黨校三農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臨對此表示,三中全會後農村改革,最迫切的是財政問題,政府要在農村改革中轉型,但無需退出徵地談判。
《新京報》報道,徐祥臨表示,之前大家太過度關注“第三次土改”這樣的概念。但是從《決定》來看很清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沒有改變,這是農村政策的基石,這意味著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是在反覆強調,和之前一些學者揣測的所謂“土地私有化”是完全不同的。
在徐祥臨看來,《決定》最主要的精神是把科學發展觀在三農問題上落到實處,它的核心在於“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比如《決定》裡提到要理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這就意味著現在的價格機制不合理,說明了中央的態度。
徐祥臨說,土地政策這次只是進行了微調,最大的突破在農村集體土地建設非公益性項目方面,農民可以參與開發經營。現在土地一級市場是被政府壟斷的,但是農村建設用地屬於集體所有,和城市建設用地的產權關係是不同的,因此這種模式有待商榷。
而現在這種新模式非常強調土地用途要符合規劃,這是個老規定,但是實事求是地說,現在在土地的使用中對於規劃是很不嚴肅,不按照規劃辦事的情況非常多。
因此這次提到的是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經營性用地要農民集體和開發商來進行談判,這個是完全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的,因為既然是經營性用地,就應該考慮到這裡面有各種利益主體,農民就是很重要的一個,“你在別人的土地上進行開發,怎麼可能不讓人按照市場原則獲利?”
《決定》裡提到政府應當逐步退出非公益性徵地,徐祥臨表示,經營性用地的談判,應當是以村集體為單位,和用地者自己談判價格,但是他不認為地方政府應當完全退出,更好的模式進行轉型。
以往地方政府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替開發商徵地,現在是否可以變成替農民賣地?因為農民或者村集體對於市場規則不一定熟悉,政府可以給予指導,有利於他們權益的保護。政府轉型的關鍵在於重工輕農、重商輕農的思想要得以轉變。
徐祥臨認為,三中全會後進行農村改革,最迫切的還是財政問題。因為這代表能否擴大投入,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每年年中編訂財政預算的時候,各個部委各個地方可能都在要錢,到底能不能把財政往農村傾斜,這需要中央真正有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