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上海國際MBA(SIMBA)第七屆學員畢業典禮暨第九屆學員開學典禮在同濟大學隆重舉行。法國ENPC 校長Philippe Courtier教授、同濟大學副校長周祖翼教授和近二百名中外嘉賓及學員們一起參加了本次慶典。 上海國際MBA(SIMBA)在國際權威的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 2008年度排行榜中一舉榮登全球EMBA排名第37位。這是上海國際MBA首次參加該排名,充分顯示了上海國際MBA綜合實力已經躋身全球前列並得到了國際權威評估機構的認可。 |
中評社北京10月29日電/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姜峰近日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1978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剛剛起步,鄧小平同志在同年6月份便指出要“成千成萬地派”留學生到海外尋求新知,30年過後,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不僅人數“成千成萬”,心態上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德國最大的留學生團體
“改革開放前赴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只有二三十人,而且主要在東德,經過改革開放30年,截至2008年,在德的中國留學人員已有3萬余人,正式注冊的就有2.6萬餘人,學生人數在德國所有外國留學生中排名第一位,”姜峰介紹說。
姜峰說,改革開放後,到德國留學的留學生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早期出來的留學生,基本上是公派,他們學習非常勤奮刻苦,目標就是要趕緊學好本領回國報效,此階段赴德留學生學成後基本上都回國了。他們勤奮好學,為中國留學生在德國高校裏創造了非常好的聲譽,德國高校都非常樂於接受中國留學生。
第二階段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除了公派學生,自費學生逐漸增多,這主要得益於1985年,國家取消了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出國熱”在全國迅速升溫。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進一步明確了改革開放和派遣留學生的方向後,赴德留學人員再度迅速增加。
第三階段是90年代末期到現在,公派留學生穩中有升,但自費留學生迅速擴大,留學人員成分更加多元化,學習領域也非常廣泛。姜峰分析說,這主要得益於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有能力將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同時經濟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進一步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更多家庭將孩子送到國外深造。
留學生更加自信
姜峰回憶說,自己曾於1986年來德國做交換老師,德國的摩天樓、高速公路、很多家庭都有私家車等給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在德的中國留學生都覺得中國與德國的差距真是太大了,中國至少需要幾代人的奮鬥才能達到德國的水平,德國在留德學生的眼裏就是榜樣的代名詞。現在的留學生自信心則大為提高。
2005年首次來德國、如今在柏林自由大學讀書的留學生余樂回憶說:“首次來德國的感覺很一般,好似一個大農村。”
2001年到德國留學、曾在亞琛工業大學學習電氣工程的王學軍說:“當初選擇留學德國,只是希望能夠進一步深造,放眼世界。德國的大學教育非常嚴格,德國的確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學習,在工業很多領域值得中國學習。不過中國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包容,德國遠遠不能及。”目前王學軍已經回國發展,他在博客裏留言:“回國最大的感受就是必須盡早回來,精彩的世界在這裏。”
姜峰分析說:“留學生心態變化主要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綜合國力空前增強,摩天樓、高速公路、私家車在中國大城市裏已經稀松平常。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讓中國人眼界大開,現在的留學生視野更加開闊,不僅更加了解德國,還了解很多其他國家的情況,他們的參照物非常豐富,多方比較自然讓他們更加自信、更加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