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政策大調整七大新信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10 08:49:40  


  中評社北京11月10日電/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的背景下,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中國的不利影響,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十項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的措施。這次宏觀經濟政策重大調整傳遞了哪些新信息?

  發出保增長的強有力信號

  新華社報道,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始終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首要目標。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的部署,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具體措施,中心目標在於“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受愈演愈烈的國際金融危機等影響,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長9.9%,增速同比回落2.3個百分點,第三季度回落到9%,增速面臨進一步下滑的風險。

  財政政策從“穩健”轉為“積極”,貨幣政策從“從緊”轉為“適度寬鬆”,就是要以提振內需彌補外需的不足,防止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今後兩年多時間內約4萬億元新安排的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最為直接。

  “這一系列政策調整,釋放出‘保增長’的強烈信號。政府投資將會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市場信心將會進一步恢復,中國經濟完全能夠保證平穩較快增長。”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

  事實上,針對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今年年中國家已將宏觀調控任務調整為“保增長、控物價”。當前,“保增長”成為最重要任務。

  擴大投資規模與優化結構並重

  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這意味著在1998年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將再度啟動。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中國於1998年宣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其主要措施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穩定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針對投資過熱等問題,於2005年轉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

  從9日公佈的十項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可以看出,這次積極的財政政策不但著眼於拉動經濟增長,更強調了夯實基礎、保障民生,體現了擴大投資與優化結構並舉。此舉既是解決當前問題的應急之策,更是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

  實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合理擴大信貸規模

  實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是中國十多年來在貨幣政策總稱中首次使用“寬鬆”的說法。此舉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就是要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準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998年中國開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度寬鬆”,貨幣供給取向出現重大轉變。

  其實,在今年年中貨幣政策已進行了靈活審慎的調整,9月份後央行連續三次降低利率,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並透露已取消商業銀行的信貸規模限制。

  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增長

  根據當前形勢的發展,擴大內需已成經濟工作重點。加大政府投資特別是中央投資力度,進而帶動社會投資,最直接、見效最快。初步匯總,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災後重建等方面建設,從今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說,中國去年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13.7萬億元,而這次僅兩年多時間新安排的投資就達到約4萬億元,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十分明顯。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百年一遇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