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俄羅斯核潛艇頻頻出事 總統發誓鐵腕治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1-14 14:25:02  


  管理和人員素質問題成了俄羅斯核潛艇安全方面不折不扣的“軟肋”。

  “我值班結束後剛躺下休息,突然,氟利昂氣體正對著我噴下來,像霧一樣。我失去了知覺。”

  在病床上,俄羅斯潛艇工程師維克托·裡夫克回憶著3天前的恐怖經歷。他幸存了下來,但他在“環斑海豹”號核潛艇上的20個同伴已經因為11月8日的這起事故停止了呼吸,死因是吸入過量的氟利昂。

  8年前,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失事沉沒,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難。這起蘇聯解體以來傷亡最慘重的潛艇事故讓俄羅斯人痛徹心扉,如今,夢魘似乎重現。

  玩忽職守釀造慘禍

  11月10日,“環斑海豹”號核潛艇事故調查委員會在俄濱海邊疆區大卡緬市宣布,這起造成20人死亡的災難很可能是艇上消防系統非正常施放出氟利昂氣體所致。

  而俄科學院遠東分院海事技術問題主任研究員伊拉裡奧諾夫進一步指出,當時在潛艇工作的成員未照章辦事,玩忽職守,才是釀成事故的根本原因。

  事發時,“環斑海豹”號正在日本海試航,潛艇上有208人,其中太平洋艦隊水兵只有81人,其餘都是潛艇制造企業——阿穆爾共青城造船廠的工程師。

  據艇上水兵回憶,當時“環斑海豹”號艇內正在實施包含數十個科目在內的系統試驗,開啓消防系統的命令下達前,并未告知全艇人員。通常,潛艇釋放消防劑時,有經驗的潛艇服役人員馬上就會戴上個人的呼吸面罩,但同時有大量非軍職人員和專家在場,這些人沒有配備個人呼吸裝置,即便配備他們也可能因訓練不足而不會使用。

  伊拉裡奧諾夫回憶說,在蘇聯時代,造船廠每年要為海軍生產3-5艘潛艇,而現在5年才生產一艘。“人們已經忘記了安全問題,喪失了專業知識。”他認為,海軍丟失了這一領域的專業人才和寶貴的經驗,這是發生事故的根本原因。盡管這次事故沒有傷及潛艇最致命的核反應堆,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俄海軍和軍工部門在體制上存在的弊端。

  從“潛艇殺人”到“人殺潛艇”

  其實,回顧1961年蘇聯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至今,核潛艇事故已經奪走了至少500名蘇聯及俄羅斯官兵的生命,其事故率之高堪稱世界之最。據英國簡氏集團海軍問題專家克裡夫·瓊斯認為,蘇聯和俄羅斯的核潛艇事故歷史呈現出“U”形的趨勢。

  在1961年至1974年期間,蘇聯在“趕超美國”路綫的逼迫下,不斷推出多種型號的核潛艇,以驗證各種不成熟的軍事裝備,這就導致巨大的技術風險,即便是熟練的操作水兵也經常是呆一個可怕的“火藥桶”裡。1961年7月4日,蘇聯第一艘核潛艇——K19潛艇因為冷卻系統故障,導致至少8人受過量輻射殉難。這成了蘇聯核潛艇多災多難的開端。

  據統計,在冷戰期間,蘇聯共建造了9個型號、150餘艘核潛艇,難以兼容的核技術與不穩定的機械操作系統,使蘇聯海軍每一次出航都險象環生,這也是蘇聯潛艇兵的津貼為什麼總是穩居海軍兵種前三甲的重要原因。縱觀這一時期蘇聯核潛艇事故,大多是由於“潛艇殺人”原因造成的。換句話說,蘇聯潛艇設計師在繪圖板上就開始“謀殺”水兵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