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出於對共產主義的敵視,以及台灣在西太平洋地區重要戰略地位,在國際上尤其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仍然支持蔣介石在台北聲稱的“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
由於共和國自誕生時就不斷進行爭取世界範圍內國際承認的合作與鬥爭(當然了,蔣介石口中的“中華民國”也不甘退出歷史舞台,同樣爭取國際承認),由於世界潮流和歷史趨勢的發展,以大陸地區為“根據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1年10月25日經聯合國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取代“中華民國”而成為代表全中國的合法席位,再加上其後因國際趨勢的重大轉變,以往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美國歐洲主要國家都紛紛選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使得越來越多的主權國家開始放棄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從此,在兩岸各自爭取國際承認的歷史過程中,位於台灣省的“中華民國政府”,更是看到歷史發展對其不利,只得選擇“革新保台”這一退而求其次的政策。蔣介石去世之後(有嚴家淦約四年繼任),其子蔣經國更加大力發展台灣經濟,那個年代,由於特殊的經濟繁榮,使得台灣與香港、韓國、新加坡等經濟體被讚譽為“亞洲四小龍”。因經濟的高度發展,以及“黨外人士”的鬥爭多種因素,遂逐漸開放政治,效仿西方民主,實行民主制度。
蔣經國之後,由生長於日治時期台灣的李登輝當政(如今回顧李的歷史軌跡可發現,他當然是選擇了讓台灣與大陸割裂開來的路線),他逐漸推行西方式民主制度,也進行著政治煙幕彈的謀略。後來故意搞亂主張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國民黨繼而大力支持扶植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籍的陳水扁。陳水扁上台之後,因為有著美國、日本等國的綏靖以維持及自己的政權,就在關鍵時刻挑釁大陸地區人民與政府,借機獲得島內的支持者。但是顯然也是明知台灣獨立是一個幻想。他本人以及自己的支持者,肯定為這種國際現實以及中國大陸逐漸的強勢發展而情感惱羞成怒。但是又不甘心在這種歷史發展道路上“無味的”走下舞台,今天地球人都知道此人是個嚴重的貪腐人物。
而海峽西岸的大陸地區,自共和國建立至1978年,發生了太多太多的曲折坎坷、消耗了太多資源,人民受難、不幸福。只是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政策才開始步入社會發展正軌。30多年來,在宏觀經濟上,中國大陸成為了世界上強勢的經濟體,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而同時,社會、文化發展並沒有取得相應的進步,今天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問題,比如貧富懸殊、貪汙腐敗、官民對立、道德淪喪等等都需要急待解決處理。
如今由於龐大的經濟體以及現代化軍事力量的發展,並且有著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代表的全中國贏得了世界主要國家的承認。並且先後與1997和1999年分別從英國和葡萄牙收回香港和澳門的主權。中國內地與港澳兩個特區之間的經濟社會聯繫更加緊密。
兩岸自1949年至今,絕不太平。兩蔣時期是所謂“漢賊不兩立”,都聲稱自己一方才是整個中國的合法代表並在國際國內展開鬥爭。而李登輝-陳水扁時代的20多年間,台灣地區逐漸走向遠離大陸地區。他們先後拋出自己的兩岸定位:“特殊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等。台灣分離趨勢愈演愈烈,更有陳水扁的“去中國化”運動。終於釀成1990年代的“台海危機”,以及前幾年的“劍拔弩張”態勢。
如今,中國國民黨黨籍的馬英九在台灣執政。自1949年10月1日起,海峽兩岸儘管同屬於一個中國主權國家,但但兩岸分治使得各自接受的卻是不同版本的中國國民教育。台灣地區直至今日一直沿用“中華民國憲法”體制下的國民教育。
而今日的馬英九自幼接受的便是“中華民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對中國文化傳統有一定沉浸,自台灣大學畢業取得留美獎學金後,相繼進入美國紐約大學與哈佛大學攻讀法學相關專業,最終取得博士學位(其中博士學位論文中文名《怒海油爭:東海海床劃界及外人投資之法律問題》,1981)。從其個人成長歷史脈絡中看得出來有著強烈的中國情、中國心(只不過,這是“中華民國”版本的!)。由於“中華民國”和美國有著一定的“淵源”這一背景,再加上長達十來年的留學生涯等多項因素,馬對美國式民主非常嚮往,甚至以此為典範。作為近現代的中國留學人員,都有著一定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馬英九當然也是如此。此後返台為其所忠誠的“中華民國”效力。歷經“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的英文秘書,“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員、法務部長、兩任台北市長、中國民黨主席等職務,直至如今當選“中華民國總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