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9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失業持續上升 港府須救經濟”的社評說,最新數據顯示,八至十月的失業率上升零點一個百分點至百分三點五,確認了上升軌跡,而且影響廣及零售、運輸、外貿、酒店及倉庫等多個行業。令人關注者是,這仍未全面反映金融風暴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響,今後升勢料將持續。同時,失業上升所反映的經濟不景氣根本問題,及應對之道更要詳加探討。
社評表示,本港失業率在○三年初逼近百分九而達高峰後,一直隨經濟復蘇回落,到近月才見底回升。今後升勢將視乎經濟狀況變化而定,由於前景陰霾密布,國際環境及本港要面對的經濟結構性困難,均較九七風暴及SARS時嚴峻得多,故失業率或會回升到之前峰值。還須注意者是,這次危機對金融、航運物流及房地產等本港支柱產業衝擊尤大,引致這些行業的裁員潮必將十分兇猛:前日豐銀行宣布大裁員,和之前其他銀行及地產代理的同類行動,都已初步顯露這個不利的趨勢。
社評指出,屋漏更兼連夜雨,正當失業率上升之際,本地勞力市場又要面對新挑戰。一是澳門賭業擴展受阻,前往工作的本港建造業人士將要回流,數目料將以萬計。近年本港經濟復蘇帶旺就業,惜建造業就業改善卻滯後不少,澳門大發展正好在這方面為香港解決了部分問題,但不幸情況又已逆轉。另一更嚴重的潛在問題,是內地尤其珠三角的港商正面臨倒閉潮。估計在農曆年前後將有以萬計企業關門,其中僱有不少港人從事中高層管理及專業服務,若都回流又將增加以萬計的求職人士。
港府對就業問題自十分重視,為減緩失業率上升,已急推百餘項小型建設,希望能在短期內提供一批新就業崗位。但這只屬應急措施,為解長遠就業問題,必須從打好經濟的長遠發展基礎做起。明顯出路之一是加快拖延日久的大型建設項目上馬,和加速開發河套及邊區。更根本的是要發展新興產業,使香港經濟能真正實現升級轉型。在這方面給予大力推動,當局實責無旁貸,而不幸的是這卻一貫是施政軟肋,故尤須加倍努力。
社評認為,首先要端正施政決策思維,特別是須防範五種不恰當的取態。一是自覺良好和欠缺危機感。香港已不能再自恃有各種優勢及背靠祖國之利,反要查找不足,並努力克服改善各種劣勢(如經營成本偏高等)。二是單獨不動。目前歐、美、日、中國內地及周邊多國,都出台了大規模的穩定金融及刺激經濟方案,且投入龐大,唯獨香港仍未見有較全面性的大型方案,仍只有上述一類邊際性應急措施。三是不知進退。政府在危局中必須急流勇進,而不是未進思退,或進退失據而誤入歧途。政府要多做推動發展工作,而非去訓斥銀行多放貸或僱主少裁員。四是忽略金融監管。G20會議的主流思路是加強監管,迷債事件也顯露了香港對中小投資者保護不足,故須防微杜漸,暫不必擔心會監管過度。五是濫用公共開支。經濟差時必須推行財政擴張政策,但開支須用到實處以推動產業發展,絕不能浪費於民粹主義式的“派糖”上。總之,臨危應變必先端正思路方有正確策略。財政司長從G20取得寶貴資料,望能學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