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通脹回落,食物價格反而飆升 |
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金融海嘯直撲本港之際,本港通脹得以紓緩。統計處公布,上月份整體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百分之一點八,較九月份回落一點二個百分點,但若剔除政府推出的一次性紓困措施的影響,實質上升仍達百分之五點九,只較九月份微降零點二個百分點。不過,普羅市民未必感受到物價下降,因為仍需“捱貴食物”,米價按年升幅高達五成半,牛肉、淡水魚及罐頭肉類等,均錄得超過兩成半加幅。有學者估計,本港明年中有機會出現通縮。
星島日報報道,統計處昨公布十月份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較去年上升百分之一點八,較九月份的百分之三,回落一點二個百分點。政府解釋,十月份的消費物價指數,其按年變動是受多項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所影響,尤其是公屋免租三個月、電費補貼及差餉寬減。
剔除所有政府一次性紓困措施的影響後,十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即基本通脹率實際按年上升百分之五點九,較九月的百分之六點一為低,主要是由於外出用膳費用升幅收窄,以及汽油價格和基本電費下跌所致。若細加分析,甲類、乙類及丙類的整體消費物價指數,十月份的按年升幅,均較九月份收窄,反映通脹無論在各階段,均得以紓緩。其中,反映基層市民消費的甲類消費物價更連續兩個月出現負數,由九月的負百分之零點三,進一步擴大至十月份的負一點七,反映公屋免租及差餉寬減措施,尤對低下階層有較大影響。
政府發言人表示,十月份整體消費物價通脹顯著下降,主要是政府紓困措施所致,而受惠於食品及能源價格的按年升幅收窄,基本通脹亦得以放緩。政府展望,隨著國際商品價格回軟以及美元轉強,外圍的通脹壓力正在減退,這些因素加上本地需求放緩和政府的紓困措施,將有助通脹逐漸緩和。
雖然通脹放緩,但食品的按年升幅仍然驚人,十月的食品價格(不包括外出用膳),按年上升近一成半;當中食米價格按年勁升五成半;牛肉大升兩成八;淡水魚大升兩成七;罐裝肉類大升逾兩成六;家禽及食油大升兩成三;豬肉亦上升兩成。
另一方面,電力、燃氣及水的價格,在十月份則錄得較大跌幅,按年急跌三成二,主因是政府提供電費補貼所致。同樣錄得跌幅的,包括煙酒,按年跌百分之一;住屋按年跌百分之零點八。
中大經濟系副教授莊太量表示,跌幅主要由食物、衣服、燃料價格、奢侈品如汽車及早前價格升幅較大的商品帶動。物價回落短期內減輕市民的負擔,但中長期來說,薪酬下跌的速度可能會比物價回落更快。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主任曾淵滄表示,市面物價便宜,反映市民不願消費,故此並非好消息。他說,香港有機會出現通縮情況,但現在仍難以預計何時出現。
城大經濟及金融系副教授李鉅威表示,不排除本港會進入通縮時代,但至少要到明年第二季才可能出現通縮,“香港許多數據仍然是正面的,不像九八年時般一刀切地直插;而且零售及飲食業,通常亦會過了新年後才會炒人或大減價。”但他指出,通縮若介乎百分之二至三,仍屬健康現象,“至少可以谷到批購買力出來,老闆未必會吃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