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7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中國為撐增長大減息”的社評說,昨日中國突然宣布大減息,出乎意料地把存貸息大幅下調一點○八厘,同時又大減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一至二厘,組成了又一次貨幣放寬的重手出招。近期放寬措施出台的頻密度及力度,均顯示中國正履行其宏調出手要“快、重、準”的新策略。然而在嚴峻形勢下,拯救經濟政策仍需符合客觀科學原則而不亂方寸:當出手既快且重時,“準”便更為重要。
社評表示,中國的貨幣供給及信貸增幅偏低令放寬甚有必要。減息的直接及即期作用不大,而數量型措施則更高效,如最近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曾轉為淨投放資金;減低準備金率同樣可釋出被凍結資金,還有助改善銀行業績。另一方面,減息雖可減輕重負債企業、房地產商及按貸業主的財務擔子,但須防引致過大的負利率:目前CPI通脹約為百分之四,顯著高出減後一年期存息的約二點五厘。雖然這暫不會推高通脹,從長遠看仍不宜造成利率扭曲。何況不久前央行副行長易綱還說利率水平恰當,卻又忽然減息,所傳遞的訊息令人困惑。
社評指出,央行急速放寬貨幣政策,反映了在基本面良好及沒變底下,其實暗流洶湧,經濟下滑的勢頭兇猛,必須出重招才可力挽狂瀾,何況轉向擴張政策慢了最少半年,錯過了作前瞻性行動的黃金機會。世界銀行預測中國明年GDP增幅“保八”失敗,只得百分之七點五,是否真會如此尚待觀察,但這確是個警號。增長在今年末季及明年初有可能破八,若陸續出台的各種擴張措施,能於明年中扭轉大局,則全年還有望“保八”,所以既不宜盲目樂觀,亦不必過分悲觀。關鍵是做好四萬億擴張內需方案的落實工作:既要加速進度,又要嚴格把關精心部署,絕不能粗枝大葉和搞成“豆腐渣”或白象工程。
此外,對推動經濟方案要有全盤規劃,分別輕重緩急,不能自亂方寸打盲拳。在總方向上重點應是救經濟而非救樓股等資產市場;貨幣政策須加重對中小企的支援;財政政策上要集中力量搞好投資引導,並照顧低下階層的基本生活,但切勿又搞刺激消費:目前消費是表現最好的部門。更不要濫搞加薪及減稅:適逢國內外局面維艱,更需要當年鄧小平號召的“過緊日子”心態,發展上去各方收入增加,消費自然會來。薪金水平應由市場決定,絕非調控政策工具。在財政開支大升之際,對減稅措施尤須慎之又慎。擴張內需方案中,已含增值稅改革帶來的減輕企業稅負千二億,還有提高出口退稅,故其他的稅務減免可緩則緩,不要都向財政伸手。
最後,在推動內需之餘也勿忘支持僱用了大量民工的出口加工業。社評認為,目前最需要的是頂住西方壓力,把人民幣急貶約一成:今年來人民幣的名義及實際有效匯率均已大升逾一成三:令中國貨品在國際競爭中極為不利,絕非兩三個百分點的出口退稅提升便可抵銷。近月人民幣悄然與美元作“寬波幅掛鈎”,乃改革的倒退,因此人民幣貶值並非專為撐出口的“操縱匯率”,而只是繼續這三年來的一籃子掛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