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隨著市場急劇萎縮,中國以鋼鐵、焦化、紡織服裝等行業為代表的大批企業目前正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 |
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新華社經濟形勢調研小分隊記者近日在調研中了解到,在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隨著市場急劇萎縮,中國以鋼鐵、焦化、紡織服裝等行業為代表的大批企業目前正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雖然生產經營陷入困境,但都在堅持等待市場的復蘇。經濟界人士形象地將之稱為“悶爐現象”,這也成為中國經濟中前所未有的一大課題。
所謂“悶爐”,其實是冶金企業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辦法,它使爐子處於保溫狀態,壓縮生產,減少成本,等待市場回暖。目前,包括一些大型鋼廠在內的相當一批冶金企業正主動“悶爐”限產。山西省大批煤焦鐵企業、河北省相當一批鋼鐵廠均集中呈現“悶爐現象”。以山西長治市為例,到11月中旬,全市焦炭、鋼鐵、電石等中小企業停產、半停產企業超過200家,38座125立方米以上的高爐有30座停產。
這種源自煤焦鐵企業的“悶爐現象”,正是當前國內生產遭遇困難企業的一個縮影。目前,紡織服裝、房地產、汽車等受到金融危機衝擊影響較大的企業,其實都呈現出“悶爐現象”。
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對處於“悶爐”中的企業,扛過眼前困難,迎來市場復蘇,爐火就會重燃;而扛不過去,爐火熄滅後再不能點燃,企業就不得不承受倒閉的厄運。
“這些企業陷入經營困境,是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造成衝擊的具體體現。”河南洛陽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李勝平說,“這些企業正經受嚴峻考驗,它們在‘嚴冬’中堅持等待市場‘春天’。”
記者也發現,“悶爐現象”的發生,雖然有“金融危機衝擊”的外因,但行業內也存有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產能過剩等一些深刻內因,其中教訓發人深省。
以鋼鐵業為例,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肖白表示:“金融危機只是加速了鋼鐵業調整期的到來。如果不是金融危機,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鋼鐵業遲早也會出現一次大的調整。”
不過,在一些行業呈現“悶爐現象”的同時,有些企業卻遊刃有餘,格外亮眼。總結其經驗,那些立足科技創新的企業、產業鏈條完整的企業、結構調整到位的企業、抓住機遇積極求變的企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衝擊就較小,不僅能在困境中求得生存,甚至實現逆勢上揚。
利用當前機會,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對企業如此,其實對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也是如此。目前,已經有相當一批企業和地區在積極行動,主動進行產業升級,以促進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