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報:國際激賞港府表現 為何民望仍創新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0 09:40:49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港大民意研究計劃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行政長官曾蔭權的民望再度下跌,評分只得50.2分,是該調查自1997年4月開始為曾蔭權評分以來的歷史新低;政務司長唐英年和財政司長曾俊華的民望評分同樣創下歷史新低;保安局長李少光的支持率亦因包機事件,較上月調查暴跌20%。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則對港府應對金融危機所採取的政策和措施表示讚賞,認為有助防範本港經濟進一步下滑。

  香港新報今天社評說,本港民意輿論和國際社會對特區政府的評價存在明顯落差,特首和特區政府管治班子應反躬自問:為何會出現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現象?更重要的是,在經濟不景、民怨彌沸的環境下,應該加強團隊合作、準確把握民意,提升施政凝聚力,重建市民對政府的信心。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倒閉潮、失業潮在全球範圍氾濫成災,各國政府民望每下愈況屬普遍現象。本港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難以獨善其身,雖然政府已推出有關增加市場流動性,促進經濟活躍,創造就業的措施,但是,這些救市措施對市民的援助未必立竿見影,經濟前景不明朗,港人感覺悲觀,認為政府的幫助軟弱乏力,對特首乃至整個特區政府自然不抱好印象。

  社評指,香港作為一個細小的開放型經濟體系,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可作為空間有限,容易造成無所作為、救市乏術的印象,市民對政府和官員的不滿持續高漲在所難免。特首自連任之後,政府部門、問責官員之間的合作明顯不及第一屆任期般暢順,從副局長、外傭稅、生果金、泰國包機、的士調整收費等多個事件上,一再暴露出政府各自為政、與民意脫節的弊端,集體負責制不能發揮提高施政的靈活性和民意代表性,反而成為被攻擊的目的,一再拖低政府的民望。

  不過,對於港府在金融海嘯中的表現,國際金融組織更多地從宏觀、長遠的角度來看待港府救市的行為。IMF指出,目前香港金融體系運作穩健,並無出現明顯的市場失序,具備承受衝擊的能力,主要歸功於過去數年,香港致力建立穩健的金融監管制度及先進的金融基建,加強監管市場活動,不斷檢討和改善現行制度。港府目前所採取包括加快基建在內的一系列擴張性財政方案,也把握了問題的關鍵,有利振興經濟。

  社評指出,港人和國際機構對港府表現的評價截然不同已非首次。1997年禽流感首次在本港爆發,時任衛生署署長的陳馮富珍是主理防疫的官員,在其操作下本港實施大規模的殺雞行動。當時陳太為安撫民心,表示“自己日日食雞”,結果成為本港社會的笑柄;2003年SARS期間,她又被批評反應緩慢,2004年本港立法會動議譴責陳馮富珍失職,罕有地獲全票通過。但是,陳太在兩次抗疫中的表現卻獲得世衛組織的青睞,退休後立即獲邀到世衛出任高職,其後更當選為世衛總幹事,統領全球衛生防疫的協調工作。

  為何對港府及官員表現會產生評價兩極化的有趣現象,是港人特別挑剔刻薄,還是國際機構慧眼識英雄?值得本港社會深思探討。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