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每次改革開放重大突破 都以解放思想為先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18 09:16:50  


 
  1993:《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 

  突破——資本市場、勞動力市場 

  第二個是在1993年,即當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 

  根據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精神,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明確了,怎麼建立?當時心中沒數。十四屆三中全會就是研究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幾經討論,認為必須建立“五根柱子”: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建立以間接調控為主的宏觀調控體系;建立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層次的社保制度以及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 

  我負責起草該《決定》的市場體系部分,一起參加的有鄭新立、張卓元同志。這個《決定》第一次把資本市場寫上去了。新中國成立後不能提“資本”二字,怕“資本”跟“資本主義”畫等號,所以相當長的時間只能說“資金”,“資金利用”、“資金周轉”。其實,資本是生產要素,不與資本主義相聯系,社會主義同樣要利用資本這個要素。 

  當時關於提“勞動就業市場”還是提“勞動力市場”有不同意見。我堅持要理直氣壯地提出勞動力市場,可有人說:“勞動力怎麼進入市場呢?這會影響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後來中央專門開會討論《決定》,我有幸列席并發言。我說,必須明確提出“勞動力市場”。有五條理由:第一,勞動力的價值只能通過交換才能體現出來。勞動力進入市場是勞動的能力進入市場,而不是勞動者本身進入市場;第二,確立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如果勞動力這個最活躍的要素不能進入市場,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就很難建立;第三,不開放勞動力市場,我們的就業壓力解決不了;第四,現實生活中已經有了勞動力市場;第五,提出“勞動力市場”不會影響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 

  值得高興的是,“勞動力市場”最後被寫入了這個《決定》。 

  2003:《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 

  突破——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第三個是在2003年,就是當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 

  當時有人認為,我們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搞得差不多了。中央及時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目標和任務。這個《決定》有幾個創新點: 

  第一,提出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第二,要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進一步推動國有資本更多地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第三,提出大力發展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非公有制經濟是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原來在“重要力量”後面還有“和生力軍”四字,我提出“重要力量”就行,“生力軍”可以不寫了,因為有些領域非公有制經濟已經成了主力軍,例如就業問題,4/5是靠非公有制經濟解決的,最後就把“生力軍”删去了。 

  第四,提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第五,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論斷。 

  體會:每次改革開放的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 

  總結自己參與起草幾個《決定》的經歷,我有幾點體會最深: 

  ——改革開放的過程是解放思想的過程。每次改革開放的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進而實現體制創新和理論創新。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使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個巨變也來自解放思想。例如,當有人嚴厲批判市場化改革,計劃經濟回潮時,小平同志大聲疾呼:“誰不搞改革誰就下台”,并提出了著名的“三個有利於”。在計劃與市場的激烈博弈中,小平同志強調:“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中國改革開放是在黨的領導下,主要通過中央的重大決策、決定自上而下推動。同時,通過改革開放的試驗,自下而上推開。改革的目標是在改革過程中逐步明晰的。改革開放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了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為了使人民富裕起來。所以,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應由人民來分享。 

  ——改革開放中意識形態領域的爭論很突出,你問姓“資”姓“社”,他問姓“公”姓“私”,標准往往停留在本本上,停留在老祖宗說沒說過。比如搞股份制,有人說這是資本主義的,後來就去找經典著作上有沒有。幸好,馬克思對股份制有過論述,這才有了勇氣去推行。反過來看,假如馬克思沒講過,怎麼辦?我們對老祖宗太苛刻了,哪能要求他預言100多年以後的事?中國經受過農村困難時期,不准農民養豬養雞,不准有自留地,不准有農貿市場,更不准養牛,牛是生產資料。本本上說,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是社會主義,因此牛要公有。這些今天成了笑話,但也說明改革開放的艱難。30年經驗、教訓都很深刻,不能再走回頭路。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