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也說明了,不僅中國增長模式已經缺失新增長動力,更表明這種模式下發展出來的經濟體的脆弱性。人們一般認為中國是個大陸型經濟體,就是說中國對外來危機應當具有很強的抵禦能力。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中國大陸型經濟體的優勢根本體現不出來,西方一發生危機,馬上就會影響到中國。就是說,中國的經濟體儘管從量上說非常龐大,但也非常脆弱,沒有消化西方危機的能力。
根本原因在於中國還沒有建設成大陸型經濟體。中國只有沿海一帶通過和西方市場的整合發展起來了,成為經濟增長源,而中部和西部沒有發展起來;城市發展起來了,而鄉村沒有發展起來。內陸和農村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發展不够。要發展,就必須把眼光從國外市場轉向國內市場。社會改革和社會制度的建立既有助於減少區域間和社會群體間收入分配差異,也有助於在促進發展的同時鼓勵消費。
為未來政治改革做制度準備
其三,更為重要的是社會改革要為中國未來的政治改革做制度準備。中國的改革進程大致可以分為經濟改革,再社會改革,再政治改革三個階段。
從改革開放開始到本世紀初,一直是以經濟改革為主。本世紀初以來也就是中共十六大以來,社會改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的政治發展進程應當是基本國家制度建設在先,民主化隨後。民主制度的有效運作不僅需要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更需要諸多基本國家制度成為其基礎結構。
世界上,凡是基本國家制度建設得好的國家,民主化過程比較和平,新建立的民主制度能够有效運作。反之,在缺乏基本國家制度的情況下,如果發生民主化,就會出現無政府狀態、社會不穩定和政治的惡鬥。現在,亞洲很多國家所經歷的民主危機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在過去三十年中,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基本的國家經濟制度。但社會制度則遠遠沒有建立。如果基本國家制度中缺失了社會制度這一塊的情況下,發生政治民主化,那麼必定出現動亂頻繁發生的政治局面。
這些年來,中國的社會改革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醫療衛生改革已經爭論了很多年,但還是沒有一個讓各方都能普遍接受的好方案。社會保障制度有了一些進展,但遠離社會的客觀需求。教育改革也缺乏一個好的方向。環保惡化到了不可忍受的程度。儘管國家稅收能力大大提高,但收入分配和社會分化繼續惡化。另一方面,社會群體事件的頻繁發生,加上國際經濟環境的惡化,表明社會的不穩定因素還會遽然增加。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社會改革和社會制度的建設已經刻不容緩。但是,各方面的利益一直在這些問題上爭論不休。在很多領域,一會兒集權,一會兒分權。儘管誰都說改革很重要,但就是解決不了誰來改革的問題。這背後無非是既得利益在抵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