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日本前軍官猜想:中日海軍存在3種潛在衝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08 11:11:34  


中國海軍052C級170號導彈驅逐艦劈波斬浪。(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東方網消息:美國戰略研究中心5日刊發日本前防衛廳情報部部長、現日本防衛大學安全與危機管理教育中心主任久間太田(Fumio Ota)的文章,詳細分析了中國海軍力量發展及其對中日關係的影響。久間太田在文章中稱,還列出了中日海軍存在的三種潛在衝突。

  久間太田稱,近年來,中國海軍力量不斷增強,但其目標不僅局限於台灣,而是成為整個亞洲地區的“霸主”,並最終成為世界級強國。久間太田認為,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調整海軍戰略,由近海防禦向遠洋防禦轉變;近年來,隨著對海外原油進口的增加,中國對海上安全日益依賴,這加速了解放軍海軍的戰略轉變。

  日本前軍官:中日衝突三種猜想

  久間太田認為,雖然中國領導人一直要求日本以史為鑒,面向未來,雙方領導人也努力朝著友好方向努力,但中日海軍間還是存在三種可能發生衝突的情況:

  首先,日本可能會卷入台海衝突。久間太田認為,台海間如果爆發衝突,戰爭強度必然很高,不過衝突爆發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兩岸關係之間的軍事平衡,已經朝著對中國大陸有利的方向轉移。特別是要在海軍作戰人員數量和第四代噴氣戰機方面,大陸方面占有明顯優勢。

  其次,中日可能因釣魚島問題爆發衝突。久間太田認為,這種衝突的強度為中等,其發生的可能性為50%。中日兩國都宣稱對釣魚島擁有主權,中國海事部門的調查船經常到釣魚島巡邏,日本方面動作也不斷,雙方存在“擦槍走火”的可能。

  第三個猜想便是可能爆發的海上利益衝突。久間太田稱,這種衝突可能包括東海的石油資源、中國在日本專屬經濟區內的監視行為,雖然該種衝突的強度較低,但其發生的可能性卻很高。

  建議中日進行海上聯合演習

  久間太田認為,要避免中日間海上衝突的發生,必須採取一系列的信任重建措施。首先,雙方應該進行港口互訪,加大海軍人員和艦艇編隊交流力度。久間太田以日俄關係為例說,在冷戰結束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日俄兩國通過簽署海上事故處理協議、進行防務政策信息交流、開展兩國海上演習、以及海上力量互訪等手段,迅速消除了雙方原有的對峙情緒,建立了一定的互信。

  其次,久間太田建議中日海軍現在考慮舉行海上聯合演習。他認為,解放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間的溝通演習,對發展最基本的協同作戰能力至關重要。接下來,兩國海軍可以進一步考慮舉行人道主義演習,共同進行海上搜救、災難救助以及潛艇救援等任務。久間太田稱,如果年輕的解放軍官兵有機會同日本同行接觸,他們會發現按日本軍人沒有侵略企圖,日本自衛隊的武器也是防衛性質的。同樣,如果日本自衛隊人員能够訪問解放軍設施,可以學習中國的防務經驗。

  日本對中日軍事交流的五大關注

  久間太田認為,日本對中國海軍力量的發展,主要關注集中在五個方面:

  1.中日雙方對軍事交流認識存在差異。久間太田認為,中國同日本進行軍事交流目的比較鮮明:首先,中國希望借此發展壯大自己的軍力;其次,中國希望通過交流減輕敵意,並從日本獲得先進軍事技術;第三,軍事交流可以使中國借展示軍事實力,宣示具有威懾力;第四,這種交流有助於打破中國威脅論,幫助中國實現宣傳目的;第五,中國通過軍事交流搜集外國軍隊的情報信息,比如他們的現狀、現代化趨勢。中國也有可能借中日演習來肢解美日關係。久間太田稱,日本方面推動中日軍事交流的動機比較單純,就是借助軍事交流來建立互信,增加透明度、降低衝突發生幾率。

  2.日本關注中國潛艇力量的建設。久間太田在文章中稱,從2001年到2005年,中國共建造了16艘潛艇,這一數字正好是日本擁有的全部潛艇數量。未來五年,中國還將建造20艘潛艇。久間太田稱,2007年末,中國的潛艇基本部署在北海艦隊,這意味著其要想進入公海,必然會經過日本東南沿海。2007年11月,中國最新的“金”級核潛艇部署到海南島,這使中國可以更加便捷的進入深水海域。日本擔心,這些潛艇將來或許會威脅到日本的海上安全線。

  3.日本也高度關注中國的網絡戰和反衛星戰能力。久間太田稱,自2007年1月進行導彈打衛星試驗後,中國可能進行了針對地方國家的網絡攻擊。如果解放軍與日本在釣魚島海域發生衝突,中國可能會對日本進行網絡攻擊。

  4.日本關注中國的情報刺探活動。久間太田稱,中國在日本有不少間諜,這些人可能會偷竊日本先進技術。此外,日本也十分關切中國發展和應用“欺騙戰略”,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會採用民間力量作為重要的軍力來源。

  5.此外,日本也十分關切中國發展和應用“欺騙戰略”,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會採用民間力量作為重要的軍力來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