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牛年要牛氣 甘當孺子牛”的社評表示,歲聿雲暮,又到了送舊迎新的時刻。此刻,全港市民、特別是股民,都在熱盼這隻“金牛”快些到來,股市早日重上二萬點“牛市”,各行各業都牛氣沖天、牛勁十足。
社評指出,人人盼牛、個個說牛,是一件好事,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牛是一種非常正面的動物;在舊日農村,農民再窮也不會把老牛劏了來吃,因為牛耕田已經為人辛勞了一輩子;“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更是“牛的一生”最真實的寫照,牛奶是哺育嬰兒成長的最佳食品,“三鹿集團”田文華等人,竟然把三聚氰胺加入牛奶中生產“毒奶”,這“毒”的不是牛、而是人,田文華等人不但對不起老百姓,也對不起辛辛苦苦、吃草擠奶的牛。
社評說,西方社會如美國,是沒有農曆生肖年的,但眼前一場金融海嘯,已經令到不少美國人幡然驚覺,無止境的物慾追求、盲目的“先使未來錢”是多麼的可怕。剛就任的美國首位黑人總統奧巴馬的就職演詞,受到各方好評,而演詞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什麼“救市良方”,而是重提當年美國先民胼手胝足、開發西部的歷史,呼籲美國民眾要重新建立正面的人生價值,不要再毫無節制,“重申我們堅忍精神的時刻來到了。”
在港人社會,美國價值觀從來都是被一部分人奉為神聖圭臬的。今天,當美國人已開始省悟的時候,港人社會就更有反思的必要。近年港人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包括年輕一代,視勤奮節約為落伍、視愛國愛港為“老土”,一心只想走捷徑、搵快錢,他們無視個人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只想收成、不肯付出,有什麼挫折或不如意,就是社會的錯、政府的錯,從不問自己付出多少、作了些什麼。這種歪風,已經令到港人社會失卻了昔日“開荒牛”時代的拚搏精神,也逐漸蠶食、削弱了港人社會的應變、求生和創新能力。一些人,將中央對港的支持說成是“向阿爺伸手”,言來頗不是味兒;“獅子山下”年代的港人,確是不需要向“阿爺”伸手,也沒有“阿爺”可以伸手,但那個年代的港人,活得比今日充實、愉快和滿足,因為那個時候的港人社會,仍然認同“老黃牛”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貧亦樂、富亦足,社會上比較和諧,也很少怨氣。可惜這種美好傳統已隨著新界耕牛數量的減少而日趨式微,這是在牛年將屆的時刻特別令人感慨和懷念的。
社評認為,今日港人社會,需要重喚“老黃牛”精神,更需要重溫一下魯迅先生的名句:“俯首甘為孺子牛”。孺子首先指的是莘莘學子,今日,本港教育正面對重建“三三四”學制、高中課程改革和母語教學語言“微調”等重大事件,特區政府也在大力推動“國民教育”,為人師表者需要放下歧見,停止爭拗,同心同德,為教育好下一代充當“孺子牛”。而對特區政府來說,市民大眾、特別是普羅百姓,就是“孺子”、就是你們的服務對象;特首和高官,都需要多“俯首”,多去接觸社會、了解民情,才能提高施政效率,當好“孺子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