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新型兩栖突擊車領先美國EVF首先入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27 11:27:41  


中國國產新型兩栖突擊炮壓制灘頭火力。
  國產“AAAV”橫空出世

  因為衆所周知的問題,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就異常重視兩栖渡海作戰裝備的發展。從1958年起,先後發展了63式水陸坦克和77系列兩栖裝甲輸送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較早掌握噴水推進兩栖裝甲車輛設計經驗的國家之一。但是作為63系列兩栖裝甲車輛發展原型的前蘇聯PT一76水陸坦克主要作戰地域是內陸河流、水網地域,海上性能並不突出,和美軍LVTP系列兩栖突擊車相比航速、儲備浮力和抗風浪能力都較低。我國在文革前後兩次試圖研製新型水陸坦克,但均因種種原因而以失敗告終。進入90年代以後,我們對63式水陸坦克陸續進行了多項改進,使其火力大幅提高,兩栖性能亦達到與美軍LVTP7相當的水平。77系列兩栖裝甲輸送車有77-1和77-2兩種型號,前者可運送一門122毫米榴彈炮、85毫米加農炮或者120毫米迫擊炮及炮班人員和一個基數彈藥;後者可運載16名步兵。77系列兩栖裝甲車因為動力艙後置,乘員和武器只能從側面上下車,因而防護性能較差,難以擔當主攻突擊任務。早在80年代後期,美國HWSTD樣車剛剛進入原理開發階段之時,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就已經敏銳地捕捉到滑水型高速兩栖裝甲車輛技術的相關信息,適時開展跟蹤研究。在經過10餘年不聲不響地發展之後,國產高速兩栖裝甲突擊車族居然領先美國EVF遠征戰車一步首先投入現役,個中原因,絕對值得玩味。

  由於“國產AAAV”(坊問對新型兩栖裝甲突擊車的流行稱謂)的具體技術細節尚未公開,筆者只能通過外型識別展開合理推測,剖析其技術特點。

  首先,從車體外型上來看,國產兩栖裝甲突擊車車體的體積明顯小於EFV遠征戰車——顯然後者30餘噸的車重遠遠超出我們的使用需求和技術實力範圍。國產兩栖突擊車車首有一組小型浮箱,車首滑板折叠後覆蓋其上,形成一個尖銳的楔形結構,這一點和EFV一樣,都是為了優化車輛從登陸艦下水時的入水角度,提升車輛的入水穩定性,相對較大的車首浮力還能抑制車輛低速航行狀態下的首傾。 

  另外,國產兩栖突擊車滑板展開後的外型也與EFV有所不同,並非如前者一樣的弓形(首滑板前後兩部分傾角差較大),而是成較大傾角的平直狀態。這一點,從兩者履帶懸掛系統的差異上可以找到答案。EFV採用結構複雜的全收放式履帶行走系統,完全張緊收回的履帶被車脊滑板覆蓋後,寬大的車底將形成一個完整的滑行結構,在超大功率動力系統的推進下,只需要面積相對較小的首尾滑板配合就可進入滑水航行階段。此時,EFV弓形結構的兩塊首滑板只有下面一塊被水淹沒而產生升力,上面一塊滑板則完全脫離水面只起到防浪板作用。因為弓形滑板在排水航行階段反而會產生較大阻力,所以滑板只有在準備加速進入過渡航行狀態時才會展開。對於國產兩栖突擊車來說,最大的技術簡化就是放棄了全收放結構履帶,高速航行時很可能僅通過後移誘導輪張緊履帶來減小阻力。因為車體較小且不能形成封閉式車底,國產兩栖突擊車將更加依賴輔助滑板的抬升作用,因此才採用了與車體相對面積較EFV大很多的首尾輔助滑板(特別是尾滑板)。從滑板張開後的傾角來看,即使車輛處在低速航行狀態,車體大部分沒於水面之下,首滑板10餘度的小傾角也不會產生很大航行阻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