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1日電/從歷史、文化、教育交流等領域入手,對中法兩國的現實國情進一步了解、甚至進行換位思考,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產生的“疙瘩”也就迎刃而解。9日,在巴黎諾頓羅氏律師所和中國人民大學歐洲校友會共同主辦的新春茶話會上,來自中法外交、商務、科技以及法律界人士回顧中法建交45年的美好歷史,並對未來兩國如何加強溝通交流、深化友好關係形成了以上共識。
人民網今日刊發文章說,茶會上,駐法使館教育公參朱小玉首先向各界人士介紹了中法兩國教育交流合作的歷史與現狀。她介紹說,1964年中法剛建交,兩國教育界便開始了交流,中國學生赴法求學的夢想也成為現實。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國留法學生連年增加,1984年僅有留法學生654人,1990年已有3400人,而2008年在法國學習的中國學生已超過2萬名。中國學生也成為法語聯盟國家之外,在法國最大的留學生群體。
據統計,目前法國有2.4萬中小學生在學習中文,中文成為第五大語言。法國16所大學開設了中文專業,共有4000多學生,還有150所大學開設了漢語非專業課程。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孔子學院也在法國落戶10家。良好、深化的教育交流必然有利推動中法關係往來,反之兩國教育合作未來也需要站在雙邊關係長遠、全局的角度考慮。
來自巴黎銀行融資部法律負責人阿蘭封丹先生對此非常認同,並同大家回憶起戴高樂將軍與中國政府建立外交關係時的歷史背景。他由衷地希望中法兩國在繼承美好傳統的基礎上,盡釋前嫌互相學習優點、取長補短。作為1974年赴法求學的“老”留學生,《光明日報》駐法國記者姚立對兩國教育界交流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和高興,但他也表示兩國廣大民眾間的的彼此了解程度上還頗有“不對等”之處,尤其是法國人在對中國客觀、準確、真實的接觸與了解方面仍需多花時間,中國民眾掌握的法國概括知識遠遠多餘法國人對中國常識的認知。
“我們應該從青少年教育抓起,從學校課堂上引導孩子對中國形成正確的認識。”諾頓羅氏律師所合夥人克萊爾馮雅女士也由衷贊同,法國教育體系裏對中國歷史、文化等基本知識的“空白”造成了強烈地文化認知衝突。馮雅女士稱,了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客觀認識對方、正確坦誠交流。“雖然我還沒去過中國,但我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我想應該帶著這個興趣去中國看看。”馮雅希望用自己眼睛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
幾位在法國定居工作的中國朋友也以自己豐富的感受暢談了對中法關係推進的積極建議。法國安盛集團中國事務主管高彬女士、巴黎法院律師孫寒光和法國國營鐵路公司擔任地區發展經理的倪金城均表示,坦誠相待、理解彼此文化、傳統差異、尊重對方現實國情,在平等的位置上對話交流,大家才能“求同存異”、從交流合作中互相受益、共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