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正在監測衛星殘骸 跟蹤微小碎片不如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7 10:10:17  


 
  科普作家宋宜昌指出,美國在位於科羅拉多州的北美航天航空司令部內,統一指揮著美國所有的航天器搜索。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太空垃圾開始增多。由於這些太空垃圾的運行速度高達每小時2萬多公里,因此它們對航天器也形成了一定的干擾。特別在發射衛星過程中,就可能與這些垃圾碎片相撞,因此之前專為搜索外來飛行器而設的監控又有了監測垃圾碎片的功能。後來,前蘇聯也開始了類似於美國的監控和搜索,但由於其保密性極強,因此外界對其真實情況知之甚少。

  宋宜昌說,太空垃圾從體積上看,大的類似於拳頭大小,而最小的就如黃豆粒一般。在宇宙中探測如此小的物體,從雷達角度考慮,需要用X波段雷達,即毫米波雷達才能探測。“這種波段的雷達成本極其昂貴,一般的國家還很難拿出這樣的東西。目前公開知道的,就只有美國具有這種技術”。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除美國外,德國一些業餘的航天愛好者也掌握了極其高端的監測手段。德國在二戰後被剝奪了發展航天技術的權利,不能製造大型火箭。但德國一些業餘航天愛好者在一些私人企業家的贊助下,掌握了相當高水平的探測技術。在其建立的“宇航員網站”上,將人類所有的航天器軌道都登在了網絡上,其中就包括了某些剛剛發射沒多久的保密衛星。

  相關鏈接 / LINK

  防衛星相撞技術要求高

  目前很多國家都在通過太空監視網絡來跟蹤可能發生的相撞。宋宜昌表示,在預防衛星相撞上,在美國掌握著兩方面的技術。一是通過大型的地面計算機跟蹤航天器或碎片運行軌道,在得出計算結果後,通過信號告訴人們航天器可能發生相撞,這種計算包括具體的時間和在空間的定位,精確到不到1秒鐘。航天器在得到發出的信號後,可以通過調整小火箭,只要抬高一兩米就能躲過碎片;第二種途徑是較為機動的變軌方式,需要衛星攜帶雷達。

  航天技術專家龐之浩認為,對於一些失效的航天器也可以採用轉移軌道的方式。他說,在3.6萬公里軌道上運行的衛星,壽命到期後,可以採用提高軌道或者轉移。不過這需要航天器放入的燃料多於實際需要的燃料,就是為了壽命到期或者出現故障的時候變更軌道;另外,對於近地軌道的衛星可以採用人工摧毀方式、例如,美國在的康普頓γ射線望遠鏡在2000年超期服役時,美國便採用人為方式,控制衛星載入了大氣層後降落到指定的航天器焚毀場。

  龐之浩還說,美國還採用過反衛星導彈,將航天器打碎,使碎片墜入大氣層時更好地燃燒。但這種方式面臨其他國家指責,認為其實際目的是進行反衛星武器的試驗。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