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當年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時需要黨外的奧援,如今有意改革民進黨的蔡英文,也同樣需要黨外奧援。李登輝當年不怕民進黨因“國是”會議而抬高身價,馬英九如今執政已握有“國會”絕對多數,更不可能擔心替蔡英文“站台”而長她威風;馬英九甚至更應積極促成民進黨內溫和派的壯大,讓他們走出過去的陰影,邁向中道路線。
其三,蔡主席既邀馬英九為座上賓,來者是客,就理當以“總統”規格相待,絕不至於令會場上出現讓“國家元首”難堪的場面,否則不但嚴重失禮,也難逃輿論的嚴厲譴責。
其四,馬英九一向不是個稱職的“溝通者”,不論黨內溝通或黨際溝通,紀錄都乏善可陳。他雖多次邀蔡主席入府晤談,想促成“雙英會”,卻總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如今若能“喚山不來則就山”,親赴民間“國是”會議,屆時蔡主席若再拒絕打開溝通管道,恐難獲民意認同。
其五,政府雖已擬訂了無數個金額動輒百億千億的救經濟方案,但其中無一項方案是依跨黨派決策過程所形成。此次民間“國是”會議排定的均屬財經民生議題,且民進黨與台聯均屬體制內政黨;馬英九參加民間國是會議,允宜以民主體制會議視之,再則對會中見解也應以體制內意見處理,或可補各種救經濟方案中跨黨派內涵略嫌不足的缺憾。
走進在野黨主場的會議,沒那麼困難;向反對自己的人伸出善意的手,沒那麼難堪;耳聽此起彼落批判自己的聲音,也沒那麼窘迫。馬英九不妨視此次邀請為難得的機遇,磊落從容地應邀出席;因為,當在野黨邀請“總統”參加民間“國是”會議,馬英九自當以“國家元首”的高度給予回應。喚山不來則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