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20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現在事實很明顯了,陳鎮慧在扁案中,是個關鍵的小人物。關鍵,因為“國務機要費”的帳目,都經過她,由她編列詳細帳冊;但不管如何關鍵,不改變她的“小人物”角色。她涉案的情節,幾乎沒有一件出於她自己的決定,她只能聽命行事。她聽馬永成、林德訓的命令,當然也得聽陳水扁跟吳淑珍的命令,甚至案發後,連黃芳彥都來命令她,叫她“不要說”。層層命令壓著這個“小人物”。
社論說,扁家弊案件件罪行重大,但廣泛牽連像陳鎮慧這樣的“小人物”,也許不值得全社會的人拿石頭砸她。陳鎮慧昨天認罪之後,對案情大有助益,連特偵組都特別向法官求情讓她免刑。但陳鎮慧受到的“社會審判”還是十分嚴厲。她在媒體鏡頭前跌倒過,倉皇逃跑過,昨天還慌張地掉了鞋子。結果電視記者口舌伶俐地奚落她:“灰姑娘掉了鞋,可惜沒有白馬王子幫她撿起來喲!”台灣社會何時變得這麼刻薄?
扁案的確令人痛恨,而環繞著扁案,出現許多尖酸刻薄、冷嘲熱諷的評論,引導社會情緒,甚至對增添仇恨起了煽風點火的作用。對扁家這樣擁有巨大權力,又濫用權力的人,是應該嚴厲譴責,畢竟他們的過錯不只在貪腐罪行,且傷害了社會道德和凝聚力。但正因此案牽連廣大,並非每一個涉案的人都同等可惡,都該受到同等的責備。更深一層地說,現在是需要讓社會傷痛癒合的時候,如果只因藍綠對立,自認為正義的人便理所當然地圍聚著向“罪人”吐口水,這不是一個文明法治社會應有的景象,也不會是我們希望傳遞的社會風氣吧。
社論認爲,此時社會幾乎不可能對涉入扁案者有所同情,但總可以希冀少一點刻薄言詞,少一點煽動情緒。一方面,可以讓社會在新聞浪潮中恢復一點檢別判斷的能力,用比例原則來針砭是非,而非趕盡殺絕;另方面,也可以讓這個已經沉浸在扁案熱潮好幾個月的社會,降低一點刻薄炎涼的氣息。這個案子的傷害已經夠深了,何必使連帶的後遺症讓台灣變得偏激刻薄?文明社會不應以互相攻訐為樂,台灣原本的溫厚民風已存餘不多,此時留點溫厚平和的態度,讓社會從扭曲的貪腐犯罪事件中慢慢復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