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江丙坤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看法(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4 00:41:04  


  中評社台北2月24日電(記者 李仲維)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昨晚發表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看法”,他以一個經濟老兵的角度建議政府,一方面要確保兩岸經貿往來持續為台灣經濟成長作出巨大貢獻;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須分散出口市場,以免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裏。

  江丙坤是透過海基會發出新聞稿,全文如下:

  一、台灣經濟發展的道路:經濟繁榮、兩岸和平、民主深化
    
  我一生從事經濟發展及對外事務的工作,深知台灣的主體性要靠經濟,有經濟實力作後盾,才有主體性可言,否則連生存都有問題,遑論主體性。丙坤深知,台灣未來發展道路就是要經濟繁榮、兩岸和平、及民主深化。

  經濟繁榮,讓台灣2300萬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並進而培養實力,能夠在國際上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才能得到國際肯定,彰顯台灣的主體性。

  兩岸和平,建立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才能為經濟繁榮奠定基礎,台海若發生危機,不但台灣經濟成果毀於一旦,連帶也會使東亞甚至全球受到嚴重衝擊。

  深化民主,發展優質、清廉的民主體制,才能確保台灣人民的人權與政治參與。台灣民主發展可以作為大陸的民主燈塔,得到大陸人民的尊重,進而引導大陸走向民主的道路。

  二、台灣的經濟發展:以出口為導向

  台灣經濟以出口為導向,以2007年為例,台灣出口(商品及服務輸出)總額為9兆2,842億新台幣(經換算約為2,901億美元),占台灣GDP總額12兆6,357億新台幣(約3,949億美元)的比重為73.48%,且台灣經濟發展對出口的依賴高於日本(比重為15.75%)、韓國(38.25%)及大陸(37.13%)。而2007年台灣淨出口(出超)為9,463億新台幣(約274.3億美元),對我經濟成長(5.70%)的貢獻度為3.81%,足見出口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早期台灣的經濟型態以加工出口為主,也就是自日本進口上游的零組件,在台灣加工後,再出口至美國。這樣的貿易型態,也就是台灣依賴日本的關鍵技術及美國的消費市場,為台灣賺取大量外匯,也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

  台灣對美出口的比重一度曾佔台灣出口的比重高達48%,因此當時政府積極推動分散市場,但效果不彰,直到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後,台灣對美的出口比重才逐漸下降,2007年為12.6%。

  三、兩岸經貿往來:仍然是依賴美國市場

  自1987年政府開放赴大陸探親,兩岸開始接觸以來,兩岸貿易及投資也隨之逐步展開,1992年台灣通過“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後,政府正式開放兩岸貿易及投資往來。截至2007年為止,依統計,台灣對大陸貿易總額超過5千億美元以上,為台灣賺取超過3千億以上的外匯,若依大陸的統計,金額遠超過此數,足見兩岸貿易往來是台灣近年來經濟成長的主要支柱。

  台灣與大陸貿易,主要台灣出口零組件到大陸,在大陸加工組裝後,再外銷到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消費市場,所以WTO說大陸是台灣的出口平台,而雙方依賴的是美國的市場。兩岸這樣的貿易型態2007年為台灣賺取462.6億美元的貿易順差(依台灣統計,不含台灣對香港的貿易順差),若依大陸統計則為775.6億美元,同期台灣對外總貿易順差為274.3億美元。若無對大陸的貿易差,台灣恐成貿易逆差國。

  而2007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5.70%,其中貿易出超的貢獻度為3.81%,若計算台灣對大陸出超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度則為6.42%,可見若無兩岸經貿往來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台灣2007年的經濟成長率為-072%。

  2007年台灣與大陸的貿易總額占台灣對外貿易總額的21.9%(2007年的外貿依存度)、出口為30.1%、進口為12.8%,兩岸貿易佔台灣整體對外貿易比例的高低是否適宜,或許個人有不同意見,但結果卻是為台灣賺取巨額外匯,所以我說:若是這樣的貿易型態叫依賴,那這種依賴對台灣經濟發展並無壞處。

  政府目前應該做的是,一方面如何確保兩岸經貿往來持續為台灣經濟成長作出巨大貢獻,這部分必須大陸協商,去除人為的關稅及非關稅貿易障礙,讓兩岸經貿往來更加順暢;另一方面,政府也必須分散出口市場,以免雞蛋全部放在一個籃子裏,這也就是現在政府推出87億新台幣“新鄭和計劃”所努力的方向。

  四、台灣對外投資:市場法則運作下的結果

  台灣對外投資始於1980年代中期,當時新台幣在美國的壓力下大幅升值,再加上台灣勞工及土地成本上揚,環保意識高漲,促使許多勞力密集且污染程度較高的產業無法在台灣生存下去,必須外移。由於地緣及語言的關係,這些廠商大多前往中國大陸,這完全是廠商根據市場法則所作出的選擇。

  然而,站在政府立場,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確實有風險的問題,所以過去我在擔任經濟部長時代,推動南向政策,鼓勵廠商到東南亞投資,我個人就曾到東南亞國家訪問一百多次,舉行過多次部長級雙邊會談,簽署投資保障與避免雙重課稅等協議,為台商改善投資經營環境。經過多年努力,現在台商足跡遍佈東南亞,總投資金額近500億美金,但仍不及台商在大陸的投資金額,原因無他,市場法則運作下的自然結果。

  五、台商投資大陸

  台商早期投資大陸,主要以加工貿易型態為主,也就是大陸台商從台灣進口上游原料及零組件,在大陸加工組裝後,再出口至美國等主要消費市場。台商在大陸的投資促進台灣對大陸的出口,讓台灣從大陸賺取大量外匯。

  這種投資型態,是大陸依賴台灣的技術、台灣依賴大陸的生產要素,而兩岸共同依賴美國的消費市場,這樣的分工型態,完全依據國際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的原則來進行,而進行的結果也使三方均獲利。所以我說,台商赴大陸投資是台灣經濟實力向外的延伸。

  政府應該努力的是,保障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權益,改善他們在大陸的經營環境,讓台商在大陸經營持續為台灣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而這必須透過兩岸協商,為台商開創更完善的經營環境。

  六、金融海嘯

  然而,也因為台灣國際合作的程度加深,使在美國爆發的金融海嘯也影響到台灣及大陸,衝擊之大,令人恐懼。也使政府兩岸經貿正常化措施的效果受到影響。

  現在政府正在積極努力,如何透過政府的力量,使金融海嘯的衝擊降至最低,擴大內需及拓展出口是政府努力的方向,而兩岸經貿往來作為台灣整體對外貿易的一環,並不是唯一,但對台灣過去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政府實有必要繼續確保兩岸經貿往來持續為台灣經濟作出貢獻。

  尤其是當前全球各預測機構都預測主要國家經濟成長率均為負,而只有大陸一枝獨秀,仍有5.9%的成長率(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之時,大陸必為世界跳脫金融海嘯的成長引擎,台灣有地緣、語言、及文化等優勢條件,一定要善加利用大陸的成長動力,作為台灣經濟成長的助力。

  我深信在政府及民間共同努力下,台灣應該可以儘早跳脫金融海嘯的衝擊,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