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瞭望》:中國從容應對危機“常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28 14:34:15  


 
  中華民族的抗壓基因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一個民族的性格也決定了一個民族的命運。中國人以五千年歷史所塑造,始終既有“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苦鬥精神,又有“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的浩然氣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國人歷來以此自我期許。 

  進取、團結、創造、獻身,這些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最大的財富,可用金錢衡量的一切,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四川汶川地震後,一張照片令人震動:房子塌了,一對小夫妻支個小鍋露天做菜,仍然很高興。 

  樂天知命,但絕不向命運屈服,中國人這種獨特的精神氣質,已經成為中國人共有的遺傳基因。這種氣質平時沉隱難見,一遇重大災害和危機關頭,就會如同一個共同的精神按鈕,令所有中華兒女團結起來,行動起來。 

  常修澤教授指出,變危為機,是中國近代史以來常見的現象。每逢大的民族危亡,都會喚醒先進人士奮起推進社會變革。 

  比如,1894年甲午海戰中國落敗,這是中華民族的災難,但也激發了興中會等各種各樣改革思潮與行動,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浪潮。 

  1919年一戰結束,中國作為戰勝國,山東半島卻被從德國轉讓給日本,中華民族面臨危機。於是中國爆發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也隨後誕生,掀起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浪潮。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入侵,促成中國兩大政黨合作,也是重大社會變革。 

  從歷史上看,危亡、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變革。以天下為己任,推他人為我心的知識分子,行仁行義,將發掘出危機下存在的新轉機,與廣大人民一起往前衝、實現新的改革目標。(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