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巨浪-1潛射導彈。
|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環球時報》消息: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3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核威懾戰略的將來
過去20年來,中國的核武和常規導彈力量的增長引人注目,這也是中國軍事現代化中最受關注的領域。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成功後數年,中國的核戰略思想相對不成熟。但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的戰略家開始辯論核戰略思想,一些討論著眼於從傳統的“最小威懾力”向“有限威懾力”的潛在轉變。
到2000年,中國似乎在研發、部署和使用導彈方面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當時中國正為第二炮兵的短程彈道導彈力量打造一種日益致命的作戰能力。此外,中國還在升級戰區級的核武和常規中程導彈,以及具有“可靠的最小威懾力”的戰略級洲際導彈。
中國的分析家認識到,在面對(對手)情報、偵察、導彈防禦及精確打擊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可靠和有效的威懾力有賴於更具生存力的核態勢。北京也盤算,更強大的核武能力是支持中國的全球政治和地位不可或缺的。
總的來說,中國的核戰略學說日益聚焦“足够性和有效性”,這意味著中國要把確保其核力量能實施威懾和反恐嚇使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隨著“東風-31A”及“巨浪-2”的研製,中國正走向生存力大為提高、更可靠的戰略態勢。同時,北京正在增加其常規導彈能力,不僅包括了日益強大的短程導彈,而且包括有可能威脅到美國航母的中程導彈。正如中國學者所說,基於所取得的進步,中國的“戰略核威懾力和實際的作戰能力已大大提高”。
確實,公路機動型戰略導彈和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引入,將使中國具備二次打擊的“有效威懾”。從威懾理論看,通過促使美國和中國謹慎行事,一個更可靠的二次打擊能力應該能够增加穩定。(作者:邁克爾•蔡斯等,邱峰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