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世界華商的榮景與困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2 11:16:12  


  世界華商的榮景與困境--專訪中國新聞社社長郭招金

  作者 周軍

  改革開放以來,從中國大陸移民海外的華商有多少?海外華商的經營現狀如何?行業分布和地域特點如何?金融危機對華商的影響有多大?華商對祖國做出了什麼貢獻?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國新聞社社長、《2008年世界華商發展報告》總負責人郭招金。隨著郭招金社長的介紹,我們對世界華商有了全面的了解。

  中國新聞社課題組對改革開放30年來新華僑華人狀況進行了整體研究,於2009年2月2日發布了《2008年世界華商發展報告》。報告認為,新華商開始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上。

  改革開放30年,從中國大陸移居海外的新華僑華人,促使世界華商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由新華僑華人形成的新華商群體,在推動中國與住在國經濟交流與合作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人在海外,心向祖國。海外華商積極支持中國抗雪、抗震救災。海外僑胞救災捐贈款物達15億元人民幣。港澳台地區的華商為抗震救災捐贈接近9億元人民幣。兩者合計,世界華商為支持中國救災捐款捐物超過24億元人民幣。此外,海外華商也積極支持北京奧運。他們為建造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捐資逾8億元人民幣。

  新華商的概念

  什麼是“新華商”?

  “新華僑華人”主要指改革開放後為移居海外而因私出國的中國公民,包括30年來通過各種途徑移居國外的人員,以及隨同他們定居海外或者他們在海外所生的子女。這一群體也被稱為“新移民”。“新華僑”與“新華人”的差異以是否加入外國國籍來劃分。

  世紀之交以來,新華僑華人的數量以每年接近3%的比例增長,9年間增加了417萬人;加上之前約20年裡的220萬人,世界各地的新華僑華人總數超過600萬。

   與老華僑華人主要來自東南沿海地區不同的是,新華僑華人來自全國各地,已呈“遍地開花”趨勢,但名列前幾位的移出地分別為福建省110餘萬,浙江省145萬,廣東省100餘萬,上海市50餘萬,北京、天津各30萬人,東北三省共計40萬人。 

  伴隨中國對外交往和經濟活動的擴大,中國政府重新恢復向海外派遣留學生以及歐美等西方國家相繼取消了一些明顯歧視華人的政策,中國大陸流往海外的人口明顯增加。經過30年的逐年聚集,在海外已形成了一個“新華僑華人”群體。他們移居國外的方式主要包括家庭團聚移民、留學移民、技術移民、投資移民和勞務移民等。

  目前,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約為4800萬人。

  世界華商結構的新變化

  這種重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華商分布地域更加廣泛,再一個是世界華商行業分布得到拓寬。

  傳統華商大多聚集東南亞。但新華僑華人將企業經營範圍拓展至北美、西歐、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北美地區高科技領域華僑華人才俊已不鮮見,歐洲的華商主要來自浙江,移居韓國的大多為東北三省的朝鮮族同胞。

  亞洲華人人數占海外華人總數的比重已從20世紀50年代初96.45%降到世紀之交的82.25%;美洲成為新華僑華人增長最多的地區;歐洲的新華僑華人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有了顯著的增加;大洋洲也是一個新華僑華人聚集較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非洲大陸的新華僑華人由十多年前才開始增多,主要是從事投資和商貿活動的移民。

  從數量上看,新華僑華人集中於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世界華商行業分布的變化更加顯著。新華僑華人的職業結構最顯著的變化是,從事技術類及服務類職業比例在不斷上升,從事實業和商務貿易活動的人數顯著增加。

  19世紀的“老僑”主要以苦力勞工為主。20世紀70年代以前,華僑華人中的第一代,多從事傳統的手工業和服務業,被形象地稱為“四把刀”(菜刀、木工刀、剪刀、理發刀)。而新華僑華人除了勞工之外,還有留學生(包括公派和自費)、專業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等,從事的職業涉及商品批發、零售與進口貿易、超級市場、金融及房地產業,他們逐漸在其他服務行業開辟嶄新市場,職業日益多元。

  另外,一些具有高知識背景的華人或實力雄厚的東南亞國家或地區華商的第二代,開始在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地開辦高科技企業。這些新興的高科技華商企業經過20年的發展逐漸形成規模,標誌華人族群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趨勢。

  活躍在世界經濟舞台的重要力量

  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活躍了當地經濟;二是促進了世界經貿聯繫;三是增進了住在國與中國的經濟交流。新華商對世界經濟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新華僑華人的湧入,改變了華埠經濟結構,催生了以唐人街為中心的產業鏈。隨著新華僑華人的移入,唐人街作為東方食品、用品與特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中心,生產功能隨著商品消費量的猛增而不斷擴大。唐人街逐漸成為華僑華人生活用品和文化需求的供給中心,乃至面向整個社會的東方產品加工中心。

  新華商還拓展了所在國服務行業的廣度和深度。新華僑華人的移入,除促使傳統的制衣廠、中餐館、雜貨店與中式食品超市等更加繁榮,還催生出一些相關行業與服務業,例如移民服務社、中式婚慶公司、匯款公司、針灸理療室、房地產代理公司等。

  新華僑華人為華商企業注入活力的同時,也為當地經濟做出了貢獻。在促進世界經貿聯繫方面,新華商積極在海外從事實業和商務貿易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歐洲境內出現了許多中國移民開辦的進出口公司、批發商行以及貿易商場。法國巴黎注册華商3113人,40.5%的華人從事商貿活動。西班牙的中國移民許多經營鞋業和小商品批發零售,形成了集中3000多家鋪面門店的華人貿易批發銷售區。在意大利境內,有上千家以家庭作坊為主的華人工廠,主要從事服裝、皮具的生產銷售,唐人街形成了歐洲最大的中國人開辦的貿易中心;旅居俄羅斯的中國人許多是個體商販,大部分從事國際販運等民間貿易活動,銷售服裝、電腦及配件、通訊設備、軟件等中國商品。這些由華商經營的大型商貿公司或貿易中心不僅成為當地經濟的一部分,有些甚至成為覆蓋周邊幾個國家地區的國際商貿中心,促進了世界經濟聯繫。

  中國與世界經濟交流的橋梁

  新華僑華人身在海外,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中國生活、學習、工作過,對中國比較了解,自然成為開展民間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日本由新一代華商創建的3000多家企業中,大部分屬於貿易公司。

  而且,新華僑華人也了解住在國國情和當地的文化風俗、思維方式,熟悉企業的商務模式和運營特點,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為外國企業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提供咨詢服務,成為住在國企業開拓中國市場的顧問,甚至組織企業來中國投資,在投資咨詢、金融服務等領域大展身手。

  過去,新華商扮演更多的是一個中介的角色,穿針引線,牽線搭橋,將住在國的資金和技術引到中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