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華日報:馬英九觀鬥蟋蟀,發出弦外之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4 14:52:55  


  中評社台北3月24日電/台灣《中華日報》24日刊出評論文章說,馬英九日前到台灣嘉義,訪視創業有成的“蟋蟀達人”,看到蟋蟀好鬥方酣,好奇地問道:“難道要鬥到死嗎?”對照台灣內部難解的政壇惡鬥,馬英九的話頗有弦外之音。

  文章說,鬥蟋蟀始於唐代,到清朝時極為盛行,台灣民間也常利用蟋蟀領域性強、逞能好鬥的天性,將兩只公蟋蟀,置於狹小空間內,驅使雙方戰鬥,直到一方退縮或喪命為止,圍觀者以此賭輸贏。

  雄性動物為爭奪交配權,繁衍自己的基因,往往會和同類互鬥,通常只是虛張聲勢,但也有鬥到你死我活的情形,基本上,這是自然的物競天擇。人類發展出鬥蟋蟀、鬥雞、鬥狗、鬥牛等遊戲,則為滿足嗜血的劣根性。

  好鬥,既是動物的天性,人類當然也是如此。甲骨文的“鬥”是個象形字,兩人相對而立,展臂欲將對方扳倒。自古以來,人類衝突殺戮,從不曾間斷,政治人物尤其好鬥。一場政治惡鬥,衍生戰爭殺戮,可能使千萬人頭落地,思之令人駭然。

  鬥,其實也有正面意義,可追溯到宋朝的“鬥茶”,就是現在的茶藝比賽,參賽者切磋茶葉色、香、味及品茗竅門,何等風雅。古時還有“鬥花”遊戲,如王建《宮詞》:“艾心芹葉初生小,祇鬥時新不鬥花。”元宵猜燈謎,更是一種“鬥智”的民俗。

  文章說,聖嚴法師曾說,沒有競爭對手,很難激發彼此的雄心及創意,面對可敬的對手,我們要“競爭不鬥爭”。對好鬥的人而言,這話無異暮鼓晨鐘。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