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刊稱中國新型彈道導彈讓美航母艦載機失效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8 09:51:23  


外媒稱中國研制成功新型中程彈道導彈。
美國X-47B型N-UCAS無人機系統海上作戰想象圖。
  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無人駕駛飛機是美軍近年來熱炒的武器之一。不過,相對於陸軍和空軍對它的追捧,美國海軍在這方面原本不甚積極。對此,今年4月號的美國《國防》月刊(提前出版)刊登題為《航母受威脅刺激無人機發展》的文章,呼籲美國海軍對無人駕駛飛機予以足够重視,以應對中國不斷精進的導彈技術帶來的挑戰。

  稱美海軍面臨兩難處境

  文章稱,在過去幾十年中,航空母艦一直被美軍視為解決全球衝突的可靠力量。作為“浮動機場”的航母不僅對海上和空中目標擁有絕對的“統治力”,其高機動性和強大的自衛火力,也足以讓敵軍的絕大多數常規反擊手段失靈。

  然而文章指出,現代軍事科技的進步,有可能令航母的不對稱優勢受到挑戰。一些軍事專家警告說,中國目前正開發一種能够打擊移動目標的新型彈道導彈,美國海軍則是其主要假想敵。最關鍵的是,這種陸基導彈的射程據信超過1000海里(1海里約合1.852公里);如果此推算準確,航母編隊今後就必須與海岸線保持更遠的“安全距離”。

  如此一來,美軍艦載機航程不足的弱點便會暴露出來。文章指出,出於控制成本的考慮,美國海軍更傾向於以多用途飛機作為艦載航空兵的主力。問題在於,現役的F/A-18C戰機僅有200海里作戰半徑,較新的F/A-18E為400海里;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未來主力F-35C,這個數字也不過600海里,比中國導彈的射程短了許多。

  文章分析,美國海軍將因此面臨兩難處境:若想躲避導彈的威脅,就得放棄對岸上目標的空中打擊;如打算實施空襲,則必須冒險進入導彈的射程內。

  無人機大有用武之地

  如何化解這個矛盾?除了有針對性地開發反彈道導彈手段外,設法延長艦載機的航程也是一條思路。文章認為,儘管有人駕駛飛機可以通過空中加油實現這一點,但美國海軍正在開發的N-UCAS艦載無人機,更適合在高威脅環境下承擔遠程打擊使命。

  據文章介紹,作為美國海軍第一種固定翼無人機,N-UCAS可以隱蔽地穿透對手防線,對陸地目標實施精確轟炸。“憑借1500海里以上的作戰半徑和50至100小時的續航時間,N-UCAS大大拓展了航母的打擊範圍,”美國海軍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羅伯特.O.沃克表示,“它使我們能在遠離敵軍的位置發起攻擊。”

  文章進一步指出,相對有人駕駛飛機,艦載無人機“不知疲倦”的特性,使其在執行任務時的表現更加穩定。另一方面,在需要潛入敵後實施偵察時,使用無人機的代價也遠較普通飛機為低,特別是不必再為飛行員的人身安全操心。

  不僅如此,研究人員甚至還打算為這些無人機增加反導能力。在他們看來,反艦彈道導彈在發射升空階段最容易被摧毀;如果能讓攜帶攔截器的無人機深入敵境,就可以通過守株待兔的方式,提前解決掉讓航母頭痛的導彈威脅。文章強調,這種反客為主的作戰思路不僅針對中國,在波斯灣等一些“環境特殊”的海域同樣有用武之地。

  阻力重重致前景難料

  《青年參考》引述報道,N-UCAS眼下尚處在初期試驗階段,按照原先的設想,該機正式服役的日期可能要拖到2025年。儘管“中國導彈威脅論”使該計劃有了加速前進的動力,但文章承認,無人駕駛飛機想要大規模裝備美國海軍,還需要克服多方面的阻力。

  首當其衝的仍然是經費問題。文章指出,在2013年前,N-UCAS項目還需要至少15億美元的撥款;然而在總體預算緊縮的大環境下,美國海軍似乎不太情願專門為此買單。這樣做的結果是,無人機不得不繼續同有人駕駛飛機爭奪有限的資金。

  其次是思想觀念方面的障礙。文章批評一部分軍方人士,稱他們不僅對中國導彈的威力估計不足,還對無人機的實戰性能缺乏信心。由於美國海軍在過去數十年中堅持使用有人駕駛飛機,加之航母上的空間有限,許多飛行員擔心自己的位置被無人機頂替,所以難免對後者抱有抵觸情緒,不願和它們在同一條船上服役。

  此外,無人機的部隊編成與控制方式與傳統艦載機差異較大,這也讓美國海軍很不適應。文章引用負責無人機項目的威廉.香儂少將的說法指出,“它們不能被‘駕駛’,只能被‘指揮’”;換言之,一個人即便沒有上天飛行的資質,仍舊可以熟練地遙控無人機完成任務。文章認為,為盡快適應這種變化,美國海軍應該多向空軍和陸軍“取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